葉淺予 (1907年~1995年),原名葉綸綺,浙江桐廬人,我國現代漫畫家、國畫家、美術教育家。生前創作了大量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國畫,《中華民族大團結》一畫,更是極大地影響了一段時期中國畫的創作方向。
1949年春天,北平和平解放。迎接解放軍進城的群眾匯聚成了歡樂的海洋。在夾道歡迎解放軍進入北平的文藝界隊伍中,有一位儒雅的畫家,他就是葉淺予。畫家目睹此情此景,一幅為新中國而作的畫面開始在腦海中醞釀。
1950年3月,中央有關部門擬定了“五一”節口號,其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全國各民族大團結萬歲”,拿給毛主席審批。毛主席看后又親筆加上了“人民勝利萬歲”的口號。從此,“全國各民族大團結萬歲”成了一句流傳至今的標語和口號。
1953年初,作為新年獻禮,葉淺予以飽滿的熱情創作了工筆重彩中國畫《中華民族大團結》。這幅畫高1.41米,長2.46米,是新中國第一幅記錄和表達各民族關系的中國畫作品。畫中,毛主席居於畫面正中間,周恩來在其旁,各族群眾環繞周圍,一起舉杯祝賀新中國的誕生。整幅畫共有41個人物形象。從服飾上,能夠清晰地確定這些人物中有北方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朝鮮族、哈薩克族等,還有南方的少數民族,包括彝族、苗族、瑤族、侗族等。
一向以小品居多的葉淺予,創作出這樣一幅巨作,讓當時的藝術同行們都非常吃驚。因為這幅畫完全顛覆了他以往的繪畫風格,展現出的是一種全新的、恢弘的風貌。人們發現,這幅畫不僅政治特征明顯,在中國畫的技法上也有所創新。《中華民族大團結》一問世,立即被印制成年畫,人們競相購買。這幅畫所表達的主題思想極大地影響了當時中國畫的創作方向,“民族大團結”的理念也由此漸漸深入人心。
葉淺予能創作出這幅巨作,不僅源於他對少數民族的深厚感情,也與他多年來在民族地區的採風生活分不開。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葉淺予既以漫畫蜚聲畫壇,又是一個丘壑滿懷的山水畫家。他的舞蹈人物畫,更是深受人們喜愛。他曾說:“我從漫畫轉向國畫,宿願已久。抗日戰爭推動了我,苗區之行是個機會。”此番話道出了葉淺予的國畫,尤其是舞蹈人物國畫與苗族同胞的密切關系。可以這樣說,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漫畫、山水、人物繪畫的藝術大師,1940年的“苗區之行”是他藝術道路上頗為關鍵的新起點。
1940年,葉淺予開始赴貴州、四川、新疆等民族地區游歷,創作了大量少數民族題材的畫作,如《貴州馬幫圖》、《苗家姑娘》、《涼山舞步》等。1945年,他和妻子戴愛蓮前往川北、西康等民族地區採風。期間,戴愛蓮創作舞蹈,葉淺予則畫了大量少數民族舞蹈速寫圖。
民族地區的生活體驗,使葉淺予在創作過程中,傳神地表達出了少數民族人物的形象和神態。他說:“1942年我在抗日大后方貴州訪問苗鄉時,領悟到中國人物畫表現現實人物的必要性,開始運用中國畫工具和方法畫苗鄉的生活。以此為開端,進而畫舞蹈人物和戲劇人物,充分運用‘目識、心記、意測’這條原理,因而能得心應手,描寫其它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