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書畫>>名人庫>>近代名家>>潘天壽
人民網>>書畫>>正文

《潘天壽全集》收錄227幅作品 通過七位弟子鑒定

2013年03月12日14:25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自2010年7月啟動以來,《潘天壽全集》編輯出版工作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本報發出征集潘天壽作品消息后的幾個月裡,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幾乎每天都要接待來自民間的個人收藏者與機構。

兩年半過去了,這個浩大的征集工作終於進入了尾聲,來自各類機構與個人提供的上千幅作品,擺到了專家鑒定團的面前。

最近,這個由七位潘天壽的親屬和徒弟組成的權威鑒定團,在反復爭論后,從上千幅作品中,“淘”出了227幅毫無爭議的作品。

《潘天壽全集》將在今年出版,收畫近千幅。

上千幅作品“求鑒定”,毫無爭議的僅227幅

上世紀90年代,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曾出版過《潘天壽書畫集》,當時得到了很高的社會評價。但由於條件限制,當年的畫集僅收錄了潘天壽500多幅作品。

時隔15年,《潘天壽全集》的出版提上日程,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潘天壽紀念館等機構傾力合作,立志要將這部全集做成集學術性、文獻性、鑒賞性於一體的經典之作。

既然是“全集”,作品數量和規模自然要超越前作,於是全集編輯工作一開始,就啟動了全社會征集。

對於這次征集,《潘天壽全集》的主編、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天壽之子潘公凱坦言,最初並不抱很大希望,“因為經歷抗戰和文革,父親的作品留存於世的比較少。”

據潘公凱回憶,潘天壽僅在文革中流失的作品就有200多件,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僅在香港的拍賣會上偶有露面,“這次征集作品的時候,我們也再三強調不會追究作品來源,但由於種種原因,敢於將這些作品拿出來的人還是很少。”

盡管如此,征集到的作品數量,還是超過了預想。

據《潘天壽全集》副主編奚天鷹透露,僅拍賣機構就送來了上千幅作品“求鑒定”,個人收藏者更是絡繹不絕,“每天有人上門”。

此外,還有榮寶齋、西安美院、北京畫院、黑龍江省博物館等機構收藏的作品,潘天壽紀念館中更有190多幅作品,未曾收錄在早前的《潘天壽書畫集》中。

“民間和拍賣行征集來的作品,存在著鑒定問題,現在偽作實在太多。”潘公凱說,“因此我們組成了一個專家團,他們是全中國鑒定潘天壽作品最有經驗的人。”

這個七人專家鑒定團,包括潘公凱、劉江、童中燾、朱穎人、張立辰、吳永良和張桂銘。潘公凱是潘天壽的親子,其余六人均為與潘天壽朝夕相處過的學生。

經過這七位專家的“火眼金睛”,幾千幅作品中毫無爭議的僅227幅。

拍出過3000萬高價的作品,也“存疑”

“潘先生的徒弟們,許多年事已高,把他們都邀請來做鑒定十分不易。”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胡小罕告訴記者,鑒定工作非常謹慎,“我們把征集來的作品做高清掃描,打印出彩色樣張,七位專家每人一本,各自分頭做鑒定。每個專家在每張畫上標明:真、偽、存疑。凡一致通過是真或偽的,就不再做討論﹔隻要有一人認為是‘存疑’的,專家就要進行再鑒定和爭論。”

在這樣嚴謹的過程裡,大部分作品被剔除了。

這些被剔除的作品中不乏“驚人之作”,其中有在知名拍賣行上拍出過3000萬高價的作品,甚至有國外博物館館藏的作品。

有的作品還讓七位專家產生了激烈的爭議。

有一幅創作於1925年的佛像圖,氣象壯闊,且有多位名士的提款。但是,1925年潘天壽年僅28歲,如此早期的作品存世極少,風格也沒有定型,讓專家在鑒定的時候難以定論。

“倘若是真作,則價值非凡。”胡小罕說。

這期間,某些真作的發掘也讓眾人驚喜。

在中國美術學院的美術館裡,工作人員意外發現了一批畫冊,是上世紀40年代潘天壽在中國美院任教時為學生做的示范圖。

“這批圖在美院的圖書館、檔案館等地方流轉,幾乎被遺忘了,直到我們做全集的時候才被找了出來,非常意外,非常寶貴。”

雖然絕大部分征集作品被淘汰了,但胡小罕表示,剔除的作品並非都是偽作,“我們有一個共識,這次出版的全集並不是把潘天壽創作的全部作品收錄進去,而是要全面反映潘天壽的藝術成就和特征,以及他的藝術發展脈絡。對於那些藝術價值不高的真作,也不會全部收錄進全集。” (本報記者 鄭琳)

(責編:孫石磊、潘佳佳)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