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無疑是屬於女性的,也是屬於女畫家的。旁人看到更多的是女畫家們趕場子似的“奔赴”各個女性主題畫展現場,我們則更關注在紅火背后的各種不利條件下,她們是如何吐露芬芳的。她們,用女性特有的堅韌和執著,“堅守”著屬於她們的藝術夢。
>>三月參展趕場忙
女畫家實際佔比並不高
3月8日當天,西安多家美術館與畫廊均舉辦了女畫家作品展,如華商美術館就舉辦了“那樣芬芳——3·8女性畫家作品聯展”,在這個專為女性舉辦的專題畫展上,展出了張小琴、韓莉、趙蓓、張娛、王珊、饒俊麗、馮穎娜、蘇丹彧共8位女性藝術家的作品。
開幕當天,除張小琴在北京外,王珊還參加了亮寶樓的“幗真如此”女性畫家聯展和“清風三月”陝西省美博的女性畫家聯展,“趕場子”般的穿梭,而韓莉也參加了亮寶樓的“幗真如此”展。記者了解到,西安女畫家的人數隻佔總人數的五分之一左右,總體上看,藝壇還是男性畫家的天下。
僅以大家口中的“三院”做一簡單統計:其中,陝西國畫院有正式編制的女畫家僅有兩位,陳亞敏和王慧,有正式編制的男畫家有十人以上﹔西安中國畫院中,正式編制的女畫家一個也沒有,按照畫院開門辦院的理念,外聘的女畫家40人左右,佔全院200多畫家的五分之一﹔西安美術學院裡,因學院性質,從老師到學生,人數不斷在變,不太好統計。
大多數女畫家出身於藝術世家。像陳亞敏是陳國勇的女兒,王慧則是王有政的女兒,石丹是石魯的女兒,趙蓓是趙振川的女兒﹔女油畫家孫蠻、闕阿寧也都出身於畫家世家。
也有不少女畫家和自己同為畫家的丈夫以“畫壇伉儷”的形式出現,如劉文西的夫人陳光健、諶北新的夫人楊健健、郭北平的夫人李望平、成文正的夫人張小琴、蔡小楓的夫人傅小寧、陳斌[微博]的夫人武曉麗、蔡學海的夫人趙瀛都是畫家。
>>在男畫家眼裡
她們視角獨特、手法細膩
“視角獨特,表現手法細膩,用筆考究”是男畫家們對女畫家們較為統一的評價。
“和男性不一樣,她們的視角往往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們多喜歡研究一些男性畫家不容易注意到的細節。”西安中國畫院的男畫家范朋杰對自己身邊的女性畫家贊賞有加,他告訴記者,在全國大展裡,女畫家獲獎的也很多,“在視角、立意水平上並不比男畫家差。”
“女生畫畫都很踏實。”陝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研究生王樂這樣評價身邊的女同學,他認為,在很多行業開始都是女生發展得比較快,藝術也不例外,相比之下,男性一般進入、選擇一個行業比較慢,喜歡左碰右碰,這種特點在藝術學生身上體現得很明顯,“但女同學們最終能畫出來的,能堅持下去的卻是寥寥無幾。”
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主任姜怡翔曾稱贊美院女畫家們才華橫溢,既具備學院畫家的嚴謹,又有女人特有的創作靈氣,是西安美院學院派不可缺少的力量。
>>作品拍賣鮮有高價
市場認知度還有待提高
“人數不多,但作品質量還都不差的。”這是西安藏家張懷清先生對西安女藝術家群體的整體評價,“但成名的,特別是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特別少”。張懷清覺得很遺憾。
張懷清舉例說,老一輩的女畫家,像陳光健、巢珍、張艷霞的畫都是相當不錯,但后來都是因為各種原因,並沒有怎麼開拓市場﹔現在比較活躍的女畫家張小琴的畫也不錯,題材上需要多多開發﹔而一些新秀女畫家值得關注,像閆誼的藝術語言表達手法現代、新穎,裝飾性很強,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如果路走好了,會在全國打出名氣。王珊走傳統路子,但傳統中又能見新意。
在北京和西安等地拍賣會的圖冊中零星可見女畫家的作品,而且女畫家的作品在拍賣中多屬中游價位。記者了解到,西安藝術圈,大多數女性畫家的作品流通量都不多,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市場對她們的認知度不高。
市場認知度不高是個普遍問題,張懷清認為,女藝術家們基本上都缺乏宣傳,很多還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中,比如,她們單獨辦展的機會很少,辦展也大多是聯展,而男畫家們單獨辦展則是常態。
“本來藝術投資就是長線行為,把很多錢壓在不知名的女畫家身上往往比壓在男畫家身上風險大。”湘子廟街一畫廊老板王先生坦承,他很少經營女畫家的作品。“也許這和傳統觀念有關,覺得女性往往存在后勁不足的問題。”范朋杰也認為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直到今天,在陝西,對於女畫家的認識程度也還很不夠,同樣水平下,觀念上似乎更願意投資男畫家。
>>易因家庭耽誤事業
兩性差別或是根本原因
女性,特別是在成家、生兒育女后,在社會角色中所承擔的事物瑣碎、繁雜,影響了很多女畫家的創作之路。作為一名女畫家,張小琴很慶幸自己還算幸運,在丈夫的關懷下,“結婚生孩子都沒有耽擱自己畫畫,算是一直在堅持畫畫的人。”
“各行各業中,起步時基本是持平的,越往上走,女性比例越低,包括裁縫、廚師等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陝西國畫院的畫家白霜亮倒認為,應從男女兩性的本質上去分析,他認為,從繪畫本身來看,男女性格、生理有別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
“要說女孩子受寵,吃不了苦,這不對,有些女性比男性耐力強多了。”白霜亮說,但要說到對自己的要求,比如目光長遠不長遠,比如女畫家慣常思考的是當下的、身邊的事,而男畫家則考慮的是歷史上的、國際上的事。因此,女畫家中,很少有畫大手筆、大氣象的,這就決定了女性畫家能青史留名的就少,“這不是缺點,是女性的天性決定了”。
“更貼近生活,做得很漂亮,在小細節方面讓人感覺很清新,比較受大眾審美喜愛。”說到男、女藝術畢業生在拍賣會上的表現,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生高楊發現,女生的畫在裝飾性上顯得更有賣相一些,男生的畫在這些方面就弱很多,“男生的創作大多是主體性的,帶有人文思考的,在學生拍賣會上就不太受青睞”。
但到后期評價社會時,女孩在這方面的能力就弱得多,高楊認為,男性對社會的觀察、理解,對人生的思考通常都會比女畫家要強、要深入、要全面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在畢業后,往往男畫家對女畫家的發展要好很多。”
>>頑強求生存
建議多做“自我推銷”
盡管受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在西安,女畫家們仍然堅守著自己的藝術信念,用自己的方式去打造春天,吐露芬芳。特別可喜的是,我們看到,一些年輕的女畫家們正在克服各種困難,經營著屬於自己的藝術夢。
華商美術館“那樣芬芳”展的參展畫家蘇丹彧,是至今還在紡織城藝術區堅持創作的青年油畫家,出生於1985年的她,也是8位女性中年齡最小的一位。目前,原先的紡織城藝術區正在進行半坡國際藝術區的改造,除了要應對一直以來的市場認可度問題,工作室租金漲價、創作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當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擺在了這個年輕女孩的面前。
“有問題解決問題吧,我會一直畫下去。”她對記者說,雖然自己的每一頓口糧都要靠畫畫來解決,但她相信,真正的藝術市場“大浪淘沙,留下真金,是挑戰更是機遇,能堅持下去就是勝利。”同時,她也通過加入西安“當代藝術”組織等方式努力為自己開拓著前進的道路。
“伍梅畫社”是西安目前女性畫家的一個社團組織,成員由張小琴、韓莉、傅小寧、石丹、石英組成,她們對“女畫家現狀及未來”也做了多次探討。但業內人士認為,對未來創作和展覽以及各自間的精神紐帶還有待探索和整合。而更多的女畫家還處於各自為戰狀態。
“一定要經常辦展,把自己的東西匯報給大家。”藏家張懷清建議,不管這項工作由誰來做,但女畫家們很有必要學習“自我推銷”,“在當下的競爭環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要讓更多的人了解你,是感知你、認可你的前提。”
他還不忘提醒女畫家們,“選擇策展人也很重要,且不說現在畫家浮躁,但就策展人來講,不少是商業頭腦很好,文化頭腦卻差得多,往往打著文化旗號,把很多畫家毀了。”
此外,張懷清認為,西安女畫家的風格各有千秋,應該拋棄各人成見和門戶之爭,共同營造一個良心的氛圍,既相互比較,又相互學習和借鑒,“這樣會對她們的發展非常有利。”(敬江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