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藝術大師作品
外國藝術大師通常隻在書本中出現,他們的作品在中國人看來“遙不可及”,不是被儲藏在國際知名大博物館裡就是被某個藏家尊為至寶多日不見蹤影。
近兩年國內刮起一陣“大師熱潮”,有不少外國藝術大師的作品來華展覽,實在是機會難得,國內藝術愛好者們的情緒也空前高漲,終於可以不出國門便可一飽眼福。
僅僅在上海就多次舉辦外國大師藝術展,比如在中華藝術宮舉辦的奧賽博物館藏品展,我們看到米勒、柯羅、庫爾貝、雷諾阿等等大師的作品,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蓬皮杜藝術中心藏品展,我們看到了畢加索、安迪·沃霍爾、裡希特、杜尚等等大師的作品,還有最近在上海証大當代藝術空間剛剛開幕的德國表現主義大師奧托·迪克斯的版畫展。據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籌建辦副主任龔彥透露:今年5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迎來安迪沃霍爾的個展,作品達380余件,藝術愛好者又可大飽眼福。
為何會有如此多的外國藝術大師來華辦展?其背后的“真相”是什麼?首先從大環境上來看,國際環境相對較為安穩,尤其是中國,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內人民安居樂業,物質生活不斷地提高,與此同時,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斷地攀升,中國的美術館、博物館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正因為安穩的大環境,外國藝術大師的作品才敢運到中國展覽。其次,中國實力在國際大環境中日益彰顯出來。藝術品的運輸及保險在整個展覽過程中尤為重要,而這些運輸費用和保險費用是一筆不可小覷的數字,倒退20年這筆昂貴的費用是難以承擔的。再次,中國的藝術愛好者越來越多,他們對藝術的熱愛日進痴迷,對藝術大師的崇拜從未降溫。國內每年成千上萬次的藝術展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同時也帶動了中國的文化藝術和經濟的發展,外國藝術大師的展覽所能帶來的效應就更不用說了。
最后,正是由於以上三點得到了保障和肯定,國外藝術機構才願意到中國舉辦展覽。為什麼說“願意”呢?對於他們而言,這是一種文化傳播,他們的思想觀念、經驗技藝、文化特質從本土傳到了中國,又可稱之為文化擴散。這樣的擴散是進行文明創造活動的一種刺激性傳播,什麼又是刺激性傳播呢?它是指一種文化元素或文化叢傳入一個地區,引起那裡人們的思考,由此引發傳入地的人創造一種新的文化。(比如,油畫作為一種“舶來品”,從國外傳到中國,中國人通過不斷地學習,並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和實際情況加以改造,由此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作品。)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藝術傳播正通過各種途徑,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進行著,由此必然導致世界文化的同質性日益增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油畫作為一種所謂的“舶來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已經“遭遇”了被“同化”的傾向。
然而,這是一種無可避免的人類歷史進程,文化藝術的傳播從未停止過。可是中國藝術大師的作品拿到國外展覽的機會卻不是很多,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油畫比國畫更具有藝術魅力嗎?難道是我們過於保守嗎?答案肯定不是如此,但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