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藝術家北漂追夢還是斷夢?關鍵看個人能力--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年輕藝術家北漂追夢還是斷夢?關鍵看個人能力

2013年03月07日08:48    來源:99藝術網    手機看新聞

成小衛

何為北漂?什麼樣的人又能算得上北漂一族呢?查閱百度百科給出了如下解釋:“近來出現的“北漂一族”一詞,在特定的意義上,是指那些從其他地方來到北京(“遷移”應是“漂”的第一層含義),在北京生活但卻沒有北京戶口的人群,他們或已經有職業,或正在尋找發展機遇(“未扎根”應是“漂”的第二層含義)。這些人幾乎都是青年人,多數人往往具有一定學歷或較高的文化素養、知識技能,他們主要尋求在文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一展抱負。”

誠然,正是因為年輕人想要施展拳腳,並且,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在很多新、精、尖的科技文化等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於是,許許多多剛剛畢業的年輕學子擠破了腦門也要到北京來“追夢”。

在藝術層面,北京擁有藝術底蘊濃厚的中央美術學院[微博]和清華美院兩座高等學府,在這兩所學府裡任教的老師大多也是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有著深厚影響力的藝術人才,對於這一點,在高考階段,90%的藝考學生都把央美當做自己的最高目標,所以在經歷了藝考這座獨木橋卻被刷下來的學子在經過4年的大學磨練之后,有些人還是會一如既往的在畢業后或選擇報考央美繼續深造,或選擇扛起行李,背上畫板,拿起畫筆一路北上,開始自己的“追夢生涯”,熟不知大多數人踏上的是一條艱苦的“北漂之路”。

除了擁有藝術學府,北京的藝術氛圍在全國也是屈居榜首,密集而廣泛的藝術區、著名的藝術機構、享譽國內外的優秀藝術家,在國際上盛名的拍賣行,多而嚴謹的藝術活動,知名的批評家和策展人等等,在這些看似豐富的藝術資源的勾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藝術人士開始加入了“北漂一族”的行列。在他們看來,這些資源都意味著機會,或許抓住了這些機會,自己真的可以憑借多年來的“藝術造詣”平步青雲,在美術史上也可載上一筆。雖然,北漂裡不乏成功案例,亦有人將藝術界的F4當做是自己北漂的目標,然而資源雖多,競爭者也多,但機遇卻是均等的,所以注定有的人會成為北漂一族中的佼佼者,有的人則會成為北漂中的落魄一族。

年輕藝術家北漂的“迂回戰術”VS“機會主義”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唯辛當前發表了一篇“年輕藝術家不宜過早北漂”的文章,一時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文中指出“北京雖然機會多,信息豐富,但年輕藝術家並沒有做好准備,沒有一定能得到“機會”的能力。即使偶然得到,也是意義不大的小機會,真正的“大機會”與你是無緣的。因為藝術是個復雜的系統工作,需要長期積累,僅靠一點技術和靈感,是沒有‘大機會’的。 ”由此,他還以自己的經驗建議年輕的藝術家可以先積累一定的實力和基礎再進行北漂,將此行為稱之為“迂回戰術”,並且稱相當有效。

對於這一觀點,批評家王小箭認為實力和基礎都是藝術家北漂必備的條件:實力包括兩個方面:首先,藝術家應具備創作作品的實力,包括學術、感覺、創新和作品本身﹔其次就是和社會對接的自我社會化的實力。而打好基礎首先是要具備能夠安裝並隨時修補漏洞的系統,了解當代藝術所正面化的“江湖”﹔在具備了這幾方面的硬件后,也要做好隨時遇到挫折迎難而上的准備。

相比較來說,批評家陳默[微博]則與徐唯辛一樣,堅決不鼓勵年輕藝術家北漂,並且非常反對將過去藝術家的成功歸咎於北漂。在他看來,天賦對於藝術家來說至關重要,並舉例談到“張曉剛[微博]、方力鈞、葉永青等著名藝術家也非靠北漂而成功。他認為,一些不負責的媒體與評論人士誤導了年輕人,夸大了這個“藝術中心”的本事。盡管北京的藝術行業相對國內其他城市來講,資源比較豐富,看似機會充足,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順利地將其把握。”

在北京,所有的成本都很高,宋庄的很多藝術家在經濟上需要靠家庭、靠親戚,連生存都成問題,又何談機會?相比之下,成都也有好的藝術家,陳默提到何多苓的幾位學生,表示他們“若去北京可能很早就夭折了”。做一個簡單的假設,成都有1個機會,有10個藝術家在競爭﹔北京有100個機會,卻可能有10萬個藝術家正虎視眈眈。機會的數量與抓住機會的幾率是不成正比的。所以很多人把這個“機會”給歪曲夸大了。

“從事當代藝術的話還是北京機會多一些”,從事畫廊經營多年的畫廊主黃燎原在採訪中談到。他認為北京機會多,競爭也激烈,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來了還可試試水,不來則一點機會都沒有。他認為年輕人出來闖闖沒有什麼不好的,但前提條件是要有足夠強硬的心理承受能力。

年輕藝術家是否要北漂,關鍵還是看個人能力

對於徐唯辛在文章中提到的“迂回戰術”,年輕藝術家臧坤坤則認為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每個人的自身條件不太一樣,所以還是要針對自己做一個全面的分析了解才能下結論,臧坤坤於2008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畢業后到北京開始了真正的北漂生活,后被實力強大的林大畫廊代理簽約,在國外舉行了數個展覽。對於自己的北漂生活,他曾表示自己算很幸運,抓准了機會。但他也一直在強調,年輕人多出來見見世面是很好的,能夠開闊眼界,了解外界所需。

對於十歲就來到北京的藝術家仇曉飛來說,自己這個不知道是否能算是“北漂”,從十歲開始、生活、上學和工作皆在北京,談到北京豐富的藝術資源,他也強調北京機會確實挺多,但是否要進行北漂生活,還是要看個人。

“北漂”是把雙刃劍,機遇與競爭共存。在採訪中,幾乎所有人都提到了北京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多,但具體是否要北漂還是要看個人能力來選擇。也有不少人認為,機會是給有准備的人留著的,來了就有機會,不來則一點機會都沒有。同時,也有人強調,如今是一個信息共享的社會,網絡信息、手機信息都十分豐富,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先前所強調的資源獨有的局面,所以對於很多年輕藝術家來說,根據能力選擇自己適合的城市進行創作才是最重要的,但多出來走走總歸無壞處。

北漂微觀點

@批評家王小箭:藝術是個復雜的系統工作,需要長期積累。

@批評家陳默:徐哥說得不錯,贊同!這些年去北京等於成功的說法誤導了太多的二逼藝術憤青——機會是修養和實力堆積而成的,是能”找“來的嗎?文學要出頭,是不是都該住到莫言在高密的老宅去?

@批評家楊衛: 回復@批評家陳默:過去信息閉塞交通不便,所以藝術家來北京很重要,現在到處都已經連網了,在哪都一樣。

@風豆毛毛:對是要長期的煎熬折磨堅持。

@左邊的朋友你們好嗎:要是做得好在哪都一樣。但有些人就是覺得交不起房租打不起車去一個地方在路上都要花八小時安逸得很。

@豪大大香雞排河大店:我贊同你對年輕人善意的經驗分享。但是我想說年輕人如果沒有激情四射的碰撞,沒有對生活的強烈體驗,那麼藝術該怎麼玩呢?好的藝術應該是勇敢者在人生旅途上的探索。來吧年輕人 ,勇敢的沖向你心中的目的吧,去吧年輕人不要被所謂的機會束縛你蓬勃的生命....。。哈哈哈哈。

@弓art:從成功學上說,北京幾率較大,機會較多,無可爭辯。從做藝術上來講,那都一樣。

(責任編輯:任文(實習生)、赫英海)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