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皓甫收藏的和雷鋒有關的書籍一張書桌都擺不下。(記者 雷偉東 攝)
(記者 胡利強 實習生 荊亞茹)
今年53歲的張皓甫是我市一家醫藥公司的普通職工。上世紀70年代末,他光榮參軍,1982年退伍后,痴迷紅色文物的老張開始留心收集雷鋒的相關資料,30年來已收藏了200余冊圖書及其他物品。“我准備辦一個雷鋒專題紀念館,讓雷鋒這種‘好人’精神世代傳承下去。”
收藏資料 30年篳路藍縷無怨無悔
1960年,張皓甫出生在江蘇睢寧的一個軍人家庭,父母都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兩歲起,他就隨著父母工作的調動到處遷徙,在山西、寧夏和甘肅等地的軍營裡度過了兒童時代。“當時就愛收集軍品,光彈殼就撿了一大筐,搬家時帶不走,隻好抓兩把留個紀念。”后來,父母轉業到西安,他在這裡完成了初中至高中的教育,1979年光榮入伍,在蘭州軍區某部服役3年。
1982年退役后,老張骨子裡對紅色文物的痴迷一發而不可收拾。當時在市醫藥公司工作的他月薪不過三四十塊錢,很大一部分都被他投入了軍品收藏,凡軍服、裝備裝具、帽徽臂章、証件証書等等,他幾乎無所不收,其中在收集雷鋒相關資料方面更是不遺余力。“沒事就去逛舊書店、舊書攤,看到好東西就走不動路。”老張笑著說,去年有回他在朱雀路古玩城轉悠,看到地攤上有本解放軍某部1963年編選的《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小冊子,頓時欣喜若狂,“當時書還在別人手裡,我心裡七上八下,生怕他先買走了,結果那人翻了一會兒又丟下了,我花了50元果斷拿下。”
就是憑著這樣一股勁頭,30年來,老張陸續收集到200多冊有關雷鋒的書刊、日記本等珍貴資料,諸如《雷鋒的故事》《論雷鋒》《雷鋒傳》《雷鋒日記摘選》等應有盡有,年代分布從最早的1963年直至最近的2012年,整整跨越了半個世紀,其中僅詩人賀敬之的《雷鋒之歌》就有3個版本。他甚至還搞到一套罕見的55式陸軍汽車兵夏常服,“當年雷鋒穿得就是這種型號的軍服,紅色肩章上綴有兩顆鋁質五角星和一顆銅質汽車標志,這是汽車上等兵的服裝。”
傳承精神 做雷鋒式“中國好人”
多年收藏和研讀雷鋒資料,讓老張對雷鋒精神也有著獨特的理解。“我覺得,雷鋒是一個真實的好人,他身上體現的是一種愛做好事並樂在其中的‘中國式好人’的精神品質。”
老張說,小時候因為年幼,他和許多人一樣並不理解什麼叫雷鋒精神。上世紀60年代,在甘肅平涼上學時,每逢看著部隊飯前唱《學習雷鋒好榜樣》,他覺得好玩又傻氣。他們幾個小伙伴還時常搞惡作劇,故意在部隊唱歌時逗一個愛笑的大個子戰士發笑,看到他挨批就樂成一片。參軍后,軍營裡經常搞學習雷鋒的相關活動,他們或幫助家屬劈柴、和煤餅、釘鞋,或集中人手清理積年垃圾,還經常出去幫附近的回族群眾干雜活,覺得非常愉快,不知不覺中對雷鋒精神有了更多的體悟和認同。復員回西安后,他更是堅持身體力行做好事,給人免費修車、送遇到困難的陌生人回家等,這讓他同時結交了不少好朋友。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藏品的日益豐富,老張對雷鋒及雷鋒精神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多年來出於各種宣傳需要,雷鋒的形象一度過於神聖化了,加上有些學雷鋒活動浮於表面,讓不少人覺得雷鋒這個人不真實,學雷鋒就是走形式,其實大謬不然。”在他看來,雷鋒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好人,他具有很多傳統和現代的優良品質,真誠相信黨和國家,願意從身邊出發做一輩子好事,同時,在生活中他又是一個愛整潔、甚至有點“臭美”的小青年,這並不矛盾。“隻有真正將雷鋒還原成一個人,讓他回到地上,學雷鋒才能真正喚起更多人的共鳴,讓大伙兒意識到幫別人就是幫自己,做回好人,社會才能更加溫馨和諧。”
此外,老張最近還有一個大計劃,收集了多年資料的他准備辦一個雷鋒專題紀念館,讓更多的人將腦子裡抽象的雷鋒變得有血有肉,受到教益。“目前正在和人談,資料咱都是現成的,場地和資金還有點小麻煩,我一個月就兩千元工資,正在四處張羅籌措,希望今年能把這事辦成。” (記者 胡利強 實習生 荊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