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故居。 人民圖片
兆惠故居中殘留的建筑。
王 彬攝
茅盾故居。
王 彬攝
紀曉嵐故居。
人民圖片
2005年1月第十屆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公布了一份《關於北京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工作的調研報告》,這個報告記錄了三百余處名人故居。然而,截至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名人故居被拆而不復存在。北京的名人故居,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局。
先后消殞者——
或拆或毀命運各不同
1982年10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在所藏清代內務府檔案中,發現了一件雍正七年(1729)7月29日的《刑部為知照曹頫獲罪抄沒緣由業經轉行事致內務府移會》,其中記載:
曹頫之京城家產人口及江省家產人口,具奉旨賞給隋赫德。后因隋赫德見曹寅之妻孀婦無力,不能度日,將賞伊之家產人口內,於京城崇文門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間半、家仆三對,給與曹寅之妻孀婦度命。
通過與乾隆《京城全圖》比對研究,北京廣渠門內大街207號應即曹雪芹居住過的十七間半。2000年,廣渠門內大街拓寬,雖經文物界專家強烈呼吁,207號由於處於紅線以內還是被拆除了,曹雪芹故居成為兩廣路的機動車道。2003年通過復建規劃,地點距207號院北40米處,后來發現此處是地鐵5號線的出氣口位置,方案不得不做出修改,於是再向東遷移100米。2006年新規劃通過之際,迫於開發商的要求,規劃又一次修改。由於以上原因,曹雪芹故居至今沒有復建。
位於北京兩廣路西側的紀曉嵐故居,原是雍正時期陝甘總督岳鐘琪的住宅,后被紀曉嵐先人購得。紀曉嵐前后住了六十二年。故世以后,此宅屢次易主。1931年梅蘭芳、余叔岩、李石曾等人在此成立北京國劇學會,后又成為富連成京劇科班社址。1958年10月,晉陽飯庄在此開業,一時成為文人雅集之處。老舍曾經賦詩:“駝峰熊掌豈堪夸,貓耳撥魚實且華,四座風香春幾許,庭前十丈紫藤花。”同樣是在2000年,兩廣大街拓寬, 紀曉嵐故居也在拆掉的范圍,后經其后人上書,而將故居的后半保存下來。而再早,晉陽飯庄早已對紀曉嵐故居進行改造,將故居的東部拆掉建樓,今之保留不足原來的三分之一。
北京東城區北總布胡同的24號院,1931年到1937年之間,梁思成與林徽因夫婦居住於此,金岳霖、沈從文、蕭乾等都是這裡的座上賓。冰心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便以這裡為藍本。2009年,24號院的宅門與西廂房被拆除,經媒體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極大關注。同年7月10日,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叫停對梁林故居的繼續拆除。28日,北京市文物局發布通報稱該局已會同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專題研究了24號院的保護問題,並責成建設單位調整方案,在建設規劃上確保院落得到保留 。而到了2012年1月,北總布胡同24號院梁林故居已被徹底拆除,理由是開發單位考慮到故居房屋騰退后,由於陳舊而容易出現險情,從而進行了“維修性拆除”。 從2009年至2012年1月,經過兩年多保護與拆除的拉鋸戰,梁林故居終於被拆掉。
1912年5月,魯迅從紹興來到北京,赴教育部任職,住進紹興會館﹔1919年11月移居八道灣﹔1923年夏天,“攜婦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魯迅日記中的“六十一號”即今天的84號。這是一座很小的三合院,有三間北房,兩間東房與兩間西房。在這裡,魯迅居住了近十個月,雖然環境艱苦簡陋,卻創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說《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與《肥皂》,編定了《中國小說史略》,校勘了《嵇康集》。2012年3月魯迅曾經居住的磚塔胡同84號也面臨被拆除的命運,經媒體報道后,再次引起軒然大波。所幸的是,在聽取了各方建議后,北京市西城區回應“西城區政府決定暫時不拆除,並考慮按照原貌修復,查找歷史檔案,找到當年魯迅居住的房子照片,將這裡作為重要歷史信息承載地加以保護”。
曹雪芹、紀曉嵐、魯迅,不僅是我國文學界,也是文化界的杰出人物,他們的作品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有機組成﹔梁思成、林徽因是我國建筑界承前啟后的大師,他們的故居,是遺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遺產,卻或者被拆,或者部分被拆,或者面臨拆遷。這樣國寶級名人的故居的命運,不過是北京名人故居的縮影而已。
碩果僅存者——
難見其美而適見其丑
在北京,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東城與西城兩區,東城區有:梁啟超、孫中山、蔡元培、陳獨秀、朱啟鈐、楊昌濟、茅盾、歐陽予倩、田漢、老舍故居﹔西城區有:紀曉嵐、李大釗、宋慶齡、邵飄萍、魯迅、郭沫若、齊白石、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故居。保存完好且對外開放的有宋慶齡、魯迅、李大釗、郭沫若、梅蘭芳、茅盾、老舍七處。其中,宋慶齡、魯迅、郭沫若故居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李大釗、梅蘭芳、茅盾、老舍故居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故居,作為北京歷史文化載體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揮了良好的社會作用,在名人故居的保護方面,也堪稱表率。而且,作為北京的旅游景點,也被世人稱道。
有些名人故居雖然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狀態並不理想,需要極大改進。西城區的前井胡同3、5、7號是著名的兆惠府。兆惠是一個維護祖國疆土完整、有大功於祖國的人物,他的故居卻敗落不堪,見之令人落淚,原本闊大的府第,基本無存,被各種各樣丑陋的建筑包圍,僅存五間大正房,山牆的下面擁堵著放著煤氣罐的小棚子,山牆的上面架設著凌亂的電線。2007年,兆惠府被公布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又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雖然頒發了兩塊文物保護的牌子,卻沒有任何保護措施。
紀曉嵐故居原是兩進四合院,一進由大門、倒座與過廳組成,是一座具有歐式風格的建筑,屋頂建有磚砌的鏤空女兒牆,門窗皆為拱券式,且雕刻纏枝花卉。院內植有一株200余年的紫藤蘿。二進院正房是紀曉嵐當年的閱微草堂,面闊五間,抱廈三間,明間內曾懸有“閱微草堂”匾,后被直隸會館取走,改懸啟功的“閱微草堂舊址”匾。院內原有兩株海棠,現在僅存一株。由於兩廣路擴建,大門與倒座均被拆除,一進院不復存在,原來的過廳現在袒露在街面上成為宅門,極大地破壞了建筑格局,使人詫異紀曉嵐怎麼會住在這樣的院落裡?
有些故居雖然被完整地保護下來,卻由於地理環境變化,喪失了原有的歷史形態,比如跨車胡同13號的齊白石故居。跨車胡同是西城區一條小巷。西是太平橋大街,南是劈柴胡同,東側與北側是一群小胡同。這些小胡同,一般寬三米,跨車胡同五米,最寬的劈柴胡同,也隻有六米,而太平橋大街是原來的大明濠,在改造為道路以后,機動車的路幅也不過十五米。這一帶建筑,基本是四合院,高度一般在五米左右。在這樣的胡同與建筑的群落中,跨車胡同15號與周圍環境是協調的。但是,隨著金融街建設,周圍的胡同都已經拆除,修建了巍峨高聳的大廈,每座大廈都有數十米之高,齊白石故居變得狹窄低矮,不見其美而適見其丑。
在北京,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由於高大建筑的出現,使得胡同裡的故居基本成為城市低地,以上所舉不過是典型的例子。尤其可怕的是,為吸引游客眼球,名人故居內的陳設與設置,甚至採取一種隨意的態度。在紀曉嵐故居,豎有一尊漢白玉全身女性雕像,說明牌上說這個女人叫杜小月,與紀曉嵐極其相愛,但礙於身份懸殊,二人不能結合,杜小月於是終身陪伴紀曉嵐,等等。杜小月原本是電視連續劇裡面的虛構人物,於史無據,卻在這裡作為故居人物堂而皇之地出現,極大干擾了歷史真相,而蒙蔽游客。在紀曉嵐故居豎立這樣雕像與撰寫這樣說明,豈非咄咄怪事!
城市改造與城市建設、開發商的經濟利益……這些都被視為名人故居被拆被毀的理由。然而根本的原因是沒有理清名人故居的概念,對名人故居在城市文化與城市發展中的推動作用認知不夠,甚至存有偏見。名人故居猶如滄海遺珠,是歷史饋贈我們最可寶貴的禮物,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既為我們提供深遠豐厚的歷史記憶,也勢必為城市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名人故居的保護工作,已然迫不及待地提到日程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