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鑒(1598-1677),字玄照,后因避清康熙帝玄燁諱改為圓照,號湘碧、染香庵主等,江蘇太倉人。他出身於書香名門,祖父王世貞,字元美,號鳳洲,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是明代著名的詩人、書畫家。王鑒年少時受家庭熏陶,有機會觀賞五代、宋、元名畫,從中領略傳統名畫筆墨的精華。明崇禎六年(1633),王鑒得中舉人,崇禎八年(1635)任廉州(今廣西合浦縣)知府,故世人稱他為“王廉州”。崇禎十年 (1637)罷官歸故裡,入清隱居不仕,過著以書畫自娛的生活。他家富收藏,善畫山水,與王時敏、王翠、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合稱為清初“六大家”,在清代畫壇上享有盛譽,為正統畫派的巨匠。他的山水畫,筆墨蒼莽渾厚,畫風清真雅正,沉雄古逸,意境幽深,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其聲望甚高,潤格自然也不低。正因為如此,一些好利之徒,大作其假畫,造成真偽雜糅的混亂局面。筆者根據《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統計,全部現存的王鑒的繪畫共有 510多件(不包括國內私人收藏和海外藏品),但贗品有多少則難以計算。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例,藏王鑒的畫共186件,而其中偽作則達72件之多,佔37.8%,從中可概知全國偽品之多。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鑒定家自有辨偽之法。
一、要系統全面地掌握王鑒畫的筆法和個人風格,用對比分析法找出其中的規律
筆法是書畫鑒定的主要依據,鑒定王鑒之畫也是如此。他的山水畫,歷代藝術史家評價甚高。徐沁《明畫錄》評王鑒曰:“得宋元諸家法,出以己意,變化成家。”與他同時代的著名畫家王時敏曰:“廉州刻意摹古,所作卷、軸,一樹一石,必與宋元諸名家血戰,力厚功深,久而與之俱化。不但筆墨位置咄咄逼真,而取精去粗,秀逸高華,骎骎才殆將過之。”(《王奉常書畫題跋》)又說:“玄照骨帶煙霞,筆能扛鼎。”張庚《國朝畫征錄》雲:“琅砑王鑒,精通畫理,摹古尤長,凡四朝名畫,見輒臨摹,務肖其神而后已。故其筆墨度越風流,直追古哲,而於董、巨尤為深詣。”秦祖永《桐陰論畫》雲:“廉州與煙客齊驅,筆墨跡相近,特運筆鋒較奉常稍實耳。然兩家宗法,已是並傳千古。”惲壽平在王鑒《仿吳鎮溪亭山色圖》中說:“廉州先生用筆沉厚,墨氣淋漓,蓋得於北苑者 (董源)深,故仿仲圭落筆即與神合。石谷稱為直逼董、巨,可為定論也。”以上諸家對王鑒畫的淵源及藝術成就評價得十分恰當。
王鑒的山水畫,從傳世作品看,其面貌較多,但常見的大致有三種:一是以水墨為主的山水畫,代表作品如《夢境圖》﹔二是取法董源、巨然、王蒙一路細密淺色山水畫﹔三是青綠設色山水畫。第三類山水畫,融趙伯駒、趙令穰、趙孟煩之長,畫格不暴不媚,不溫不火,溫潤柔和。故秦祖永《桐陰論畫》評“雖青綠重彩,而一種書卷氣盎然紙墨間,“洵為后學津梁”。
王鑒的山水畫,如按時代分,又有早、中、晚的變化,尤其是早期與中晚期變化特大。徐邦達先生說:“以一般人的變化規律講,總是早年尖細,晚年圓禿些,甚至變到粗簡雄放,如沈周、吳偉等人,大都如此,惟獨王鑒則相反。”(《古書畫偽詐考辨》)為便於讀者理解,詳述如下:
早期,約29歲以后,用筆板木平實,功力較低,畫風接近董其昌和黃公望。他說:“余初學畫,即宗子久,謂為思翁賞識。”代表作品有上海私人收藏《山水冊》等,此圖作於天啟元年(1626)。
中年,約40歲以后,主要宗法董源、巨然、王蒙等。所畫山水,多用圓筆中鋒和直皴,代表作品有遼寧省博物館藏其42歲作品《北固山圖》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其52歲作《四家靈氣圖》、59歲作《夢境圖》以及63歲作《仿北苑山水》軸。而此時王鑒仿王蒙的作品,不論早、中、晚,用筆大都較尖細,較接近晚年的風格。代表作品有70歲作《長鬆仙館圖》(北京故宮藏)等。
晚年,約65歲以后,主要發展了董、巨一路風格,用筆堅硬而細刻。代表作品如70歲作《夏日山居圖》和71歲作《仿梅道人山水圖》以及北京故宮藏他79歲作《仿古山水冊》中三開真跡。這類作品,丘壑深邃而不碎,樹木叢郁而不繁,用筆凝重而不板,落筆淹潤而不薄,風格沉雄古逸,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談到王鑒畫的淵源,雖說仿宋元諸家,但主要學董源、巨然和王蒙,然后加以變化,形成自己的風格。王鑒山水畫的筆法變化和個人風格,我們要系統地加以掌握。心中有了王鑒真跡畫的“樣板”,一旦遇到了偽作,隻要用對比分析法加以比較,就不難看出其中的破綻。為加深讀者的印象,我們不妨各拿一幅真、偽畫,對比分析一下,看看其中的奧妙何在。
先看王鑒的真跡《雲山圖》軸。此圖紙本,墨筆,縱143.8厘米,橫62.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自題:“癸卯夏日為祝湛源親翁六十初度作。王鑒。”下鈐“王鑒之印”白方。“癸卯”為公元1663年,王鑒時年66歲。圖中鬆針用筆尖勁而沉著,鬆干勾勒頓挫有法,山石用圓筆中鋒和直皴,完全是王鑒中晚年時風格,且款印均真,故此畫為王鑒的真跡無疑。偽作《仙山掌雲生圖》軸,此圖紙本,設色,縱 170.2厘米,橫76.3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畫中自題“人家在仙掌,雲氣欲生衣。丙辰中秋虎丘僧舍為雲老詞翁仿大痴筆意,湘碧王鑒。”鈐“員照”、“弁山”、“后人”等三印。此圖論畫法,與王鑒的真跡十分相似,但色調青灰而俗,用筆輕飄細瑣,墨色平均,無濃焦變化。再看年款,“丙辰”為公元1676年,王氏79歲,應為王鑒晚年之筆。但王鑒晚年,畫風由板實圓渾變為尖硬而細刻,樹干勾勒頓挫而毛,此圖則用筆瑣碎尖滑,樹干勾勒方硬,且款書拙劣,其印章與真印篆法不符,實為后人翻刻,故此圖為同時代人仿作無疑。
二、牢記作者的款題
王鑒的書法,師法何人,書史無記載。但從傳世作品看,他所書之字多為中鋒用筆,筆墨秀勁流暢,結體略長,骨肉兼備,書風學董其昌,上溯至王羲之、王獻之,有較高的藝術造詣。這類書法,作偽者要在很短時間內掌握是很困難的。從所書內容看,大都是“仿x x人作”,幾乎很少有畫論之題。所署的名款有“王鑒”、“鑒”、“染香庵”、“婁水王鑒”、“東海王鑒”、“染香遺老”、“琅砑王鑒”、“湘碧”等,其中以“王鑒”二字款用得最多。他所書“鑒”字,幾乎不用楷書,而用行書﹔書“鎰”字時,右邊“監”字,上方用萆寫,如“監”字。
王鑒的款題,不僅是確定王畫真偽的主要依據,而且是確定作品大致年代、了解王鑒思想的重要史料。比如說“玄照”二字,是他早年的字,1644年清兵人關后,為避康熙帝玄燁諱而改名“圓照”,如見到署有“圓照”款或鈐印,說明這件作品是康熙元年 (1662)王鑒65歲以后的作品,相反,如見署“玄照”款或鈐印,則應為65歲以前之作。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從未見過有“玄照”款的畫傳世,但見鈐有“玄照”印的畫。又如他在《仿三趙山水軸》(上海博物館藏)上自題“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以三趙筆法合為之,未識得以一二否?”說明他的青綠山水畫仿趙伯駒、趙令穰和趙孟源。他又說:“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鐘王,舍此則為外道。”說明他的畫師法董源、巨然。“染香庵”、“染香”原是佛教《楞嚴經》中的偈語,說明王鑒晚年對佛教有所崇拜。“琅砑王鑒”,據《辭源》記載:“琅砑,舊郡名,地址在今山東膠南諸城一帶。”王鑒用此名,說明他祖籍在山東。
此外,一些有眼力的鑒定家的題記,對書畫的鑒定也有借鑒作用。
三、要熟悉畫家本人的印章
在書畫中鈐的印章,可分兩類:一類是畫家本人的印章,表示作品是他創作的﹔另一類是收藏家、鑒定家的印章,表示作品曾經他們收藏或鑒定過。前者對書畫鑒定起重要作用,后者可以供鑒定家參考。鑒別印章最簡便之法就是核對,即以真作為范本,與被鑒定作品中的印章相比較,從印文、尺寸、篆法、刀法、筆畫的曲折。粗細、印色等諸方面逐一核對,完全相符的就是真,有出入的就是假。因此鑒定家的腦海中,應有畫家印章的“樣板”,並牢記印章的內容,了解和熟悉印章的時代特征和個人風格。王鑒的印章,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共有60余方,其中多數是印文相同,但篆法、刀法、形狀(橢圓或方形)、大小不同之印。其中“王鑒之印"13方,“圓照”7方,“湘碧”‘方,“玄照”5方,“染香庵主”4方﹔“王鑒”、“弁山后人”各3方,“鑒”、“來雲館”、“弁山堂”各兩方,“蠻草”、“臣鑒印”、“琅砑”、“蕭爽”、“玄照氏”、“王鑒湘碧”、“真賞”、“染香庵”、“湘碧氏”、“寶觶樓”、“玄照”、“煙波釣客”各一方,此外還有個別之印未統計在內。
再者用印章鑒定書畫,一定要與筆法、款題一並考慮,這是因為:其一印章即使是真的,畫也不一定真,比如代筆畫﹔其二印章容易保存,易於流傳,即使畫家去世,印章仍然存在,后人可以利用前人留下的真印作偽﹔其三有的書畫家印章很多,使用無規律可循,一些核對不上的印章,是真是假,難以確定。此外,印章還有翻刻作偽的問題,尤其是鋅版技術出現以后,翻刻的印章幾乎可以做到毫厘不差,不具高深的眼力,很難識別。從一般規律看,真印大都篆文清晰,刀法自然流暢,印色鮮艷而火,藝術水平高﹔偽印的印文大都光滑呆板,刀法做作,印色火爆,水平相對低下。值得注意的是王鑒用的“鍳”字朱文小方印,有一樣大小而篆法稍異的兩方:一方較粗,其“監”字右邊的“臣”字作“臣”樣,大約在康熙二年(1663)以前常用﹔另一方一邊較細,其“臣”字作“臣”樣,一般在康熙二年以后代替粗邊之印並見於王鑒畫上。二印均真,因大小、篆法幾乎一樣,很容易誤為一真一偽。
此外有眼力的歷代鑒定家、收藏家,如吳湖帆等,在王畫上的鑒定印、收藏印,對幫助我們辨別真偽也有輔助意義,但不要絕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