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書畫>>名人庫>>古代名家>>清代名家>>王時敏
人民網>>書畫>>正文

生活環境對王時敏繪畫的影響

2013年02月27日11:30  來源:東方網  手機看新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太倉的地貌、王氏的家世、往來的密友、多年間對私家園林的修葺、甚至個人的健康狀況,都與王時敏畫出來的山水畫有很大關系。

  王時敏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裡?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思想狀況是什麼樣的?他周圍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他有哪些習慣?他的居住環境是什麼樣的?研究這些對認識王時敏的作品是很有益處的。

  王氏家族是從山西太原王氏那裡過來的,他們並非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江蘇太倉。當然那是很早的事了,差不多發生在魏晉南北朝那個時候,往南面遷徙的原因是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一些。中國歷史上有兩次人口大遷移,一次是魏晉南北朝,一次是北宋滅亡的時候。這兩次都是因為戰爭的原因,北方的人口大量往南方遷徙。

  王時敏和他爺爺王錫爵長得很像。王錫爵是明朝的一個大官,在朝中很受賞識。王時敏的父親王衡是萬歷辛丑年(1601年)會試第二,也是一個進士──王家四代進士──在殿試他又排名第二,得中榜眼,任翰林院編修。他擅長行書。可惜死得比較早,差不多王時敏還沒有成人,王衡就故去了。所以王時敏更多的是和他的爺爺在一起,從小很得寵。

  王錫爵大學士府第的大門仍在太倉,現在修葺一新,對外開放。當地的一個昆劇培訓班就在裡面,天天有人在裡面唱戲。這座宅邸有兩扇門,都是三進,外面有個牌坊。大學士府的內景,裡面的長廊都鑲嵌著當地碑帖的拓版。王時敏小時候就是在這個院子裡長大的,生活條件相當優越。王錫爵在朝裡做官的時候遇到個事情,有些人忌恨他的才華,在萬歷皇帝面前彈劾王錫爵,想把王錫爵擠走。王錫爵想告老還鄉,萬歷就寫信給王錫爵,勸他留在朝裡繼續做官,皇帝依舊還是賞識他的。所以,他沒有馬上告老還鄉,呆了一陣子。這就是當時萬歷皇帝寫給他的親筆信。他帶回來之后刻在石頭上拓成碑帖,表示他跟皇帝的親近,回來之后地方官員也不會欺負他。這是王錫爵墓出土的印章和小家具,1950年代發掘出來的。王錫爵死的時候他的兒子王衡已經去世了,所以在他的孫輩裡面最突出的是王時敏,王時敏很有可能是王錫爵安葬時的主祭人,根據是王錫爵把他最好的園子──南園給了他,家裡的很多房產也是由王時敏繼承。從這裡可以看出,王時敏在家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這些陪葬品很有可能是他為他的爺爺准備的。這些東西現在藏於蘇州市博物館。

  於是,在還沒有見到王時敏像之前,我們對他們家的背景已經有一些了解了──生活很富足,生活情趣很雅致。

  畫家曾鯨畫過王時敏25歲的肖像,曾鯨是中國明代末期最著名的一位肖像畫家,擅長用明暗的手法表現人物。從畫中可以看出王時敏很聰慧,但是身體挺單薄的。事實上,王時敏一生雖然長壽,但是身體一直不好,正因為身體不好,他一直很注意,反而倒長壽了。這個是他年老時的肖像,他老的時候和年輕的時候模樣還是一樣的,很瘦,隻不過添了皺紋而已。這個是他的第八個兒子王掞,也是在朝裡做官的。

  王時敏家族有雅好音律的傳統,他的祖父王錫爵嗜好昆曲,父親王衡通曉戲曲,王時敏精通、擅長音律,這種才華應當得於家學。到后來我才明白為什麼太倉那裡一個業余組織的昆曲活動要放到王錫爵的故裡,原來是唱給他們的老祖宗聽的,他們這一家都喜好昆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蘇南地方文化的發達在明代初期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到了明代中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是因為這一地域物產豐富、交通發達。特別是太倉這個地方,它歷史上是生產稻米的,是春秋吳王建立糧倉的地方,是天子的糧倉,所以叫“太倉”。

  太倉的地貌與王時敏畫的山水畫也有較大關系。它的地貌要追溯到幾萬年前,最初是長江往東流帶來的泥沙、泥土淤積在這裡,形成了沖積平原。所以這裡不可能有山,密布河港湖汊,河道很多,屬於濕地平原,土質疏鬆肥沃,林木繁茂。靠近長江,鄰近東海,禁不起台風襲擊,所以在太倉很少能看到長鬆巨木(幾百年的老樹很少)。全縣隻有一座很破舊的塔,別的縣都有很多塔,原因是塔建高了容易被風吹垮,所以建筑都沒有高的。樹遇到大風會被連根拔起,需要重新栽種,所以樹齡都不是很長。在這樣的生存環境裡,不可能出現長鬆巨木、百年古樹,如果這些出現在王時敏的畫裡,那這張畫肯定有問題。王時敏表現的應該都是他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看得到的。

  王時敏對保衛太倉起了一定的作用。他有降清的背景。1645年6月28日,清軍首領張天福率領清軍數萬人攻打太倉,這時太倉知州首領徐樹藩已經逃走了。據嘉慶《太倉直隸州志》:清安扶官周荃到太倉,太倉鄉兵首領浦嶧及其兄弟與尹雲龍、范天仲、蔣若萊等人“率士民郊迎,捍衛城門”,到城郊去恭候清軍過來,把城門看好了讓清軍進來。王時敏是太倉的鄉賢勢力,他這時做了政治表態,第一件事情就是剃頭,把前半邊剃了,留辮子。有人指責王時敏失節,但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之前“揚州十日”(史可法抗清),到最后揚州遭到屠城。王時敏念及家裡子孫小,所以跟另外幾個鄉賢吳梅村等商量,最后帶著忍辱的心情出門迎降。王時敏對此事是內疚了一輩子的,但很多人都原諒他了,包括明朝的遺民在王時敏死后都來參加葬禮。而王時敏性格裡郁郁寡歡的因素,很大程度是跟這件事有關的。

  之前說到太倉是沒有山的,一座都沒有。如果說之前有山,曾經是有過一座山叫穿山,這肯定是王時敏生前都去過的,因為上面有很多的古跡、古廟。穿山地下有個洞,是座石頭山。王時敏畫山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畫譜裡面的山,主要是黃公望的山水,學了很多黃公望畫山的手法,然后又學了他老師董其昌畫山的手法。董其昌曾經畫了類似於《集古樹石圖》的畫卷給王時敏,讓王時敏臨摹用,王時敏畫得很多的樹都來自於這裡,董其昌告訴他樹的結構、主干、支干、分支和怎麼加葉子,這個樹譜有他的一套獨特的表現手法。王時敏的樹都來自董其昌的本子,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古鬆不自然、別別扭扭的,但是線條確實不錯。樹的造型不自然,因為他很少見到這樣的東西,比較一下他跟董其昌的畫,董其昌畫的古樹生長得是很自然的,雖然有些扭曲,王時敏的古樹就有些怪異。

  王時敏擅長造園。王錫爵死后,他的院子都讓王時敏繼承了。在明代有個趨向,畫家都喜歡造園,有了錢買了宅子,買了房子就在房子后面弄花園,像文徵明、沈周都很擅長造園,但王時敏最擅長,因為他家產比他們要大,園子佔地面積多。。王時敏擅長造園對他的繪畫也是有影響的。

  王時敏在中年時擴建了他祖父留下的南園,南園是他祖父種梅花的,還沒有太多的經營,沒有蓋很多的亭台樓閣,王時敏就建了繡雪堂、潭影軒、香濤閣等,這些地方是他寫詩、作文、會友的場所。到1620年,他擴建了東園,東園現在找不到了,也是很大的,裡面建了很多的園林建筑。造園不僅要種植植物、造橋,還要有亭台樓閣,要有活動的場所,並不是說蓋兩個屋子就行了,它要有設計,這些設計都是王時敏親自操作的。王時敏最傾心他晚年造的園子叫西園,離太倉城西12裡,他花了四五十千金在裡面建了很多廳堂,這個地方是他晚年作畫的場所,《西廬畫跋》、《西廬遺稿》都是在這裡完成的。王時敏造園的特點是“疊石穿池,亭台竹樹,頗堪游賞”,疏密有致。

  王時敏這個人出門不是很多,也出過遠門,但是大多數時間是在家裡的。有這麼一個情況,他的身體狀況比較差,王時敏剛過弱冠之年,就說他體弱:“兒獨身當戶,又素羸弱”(《奉常公年譜》)。身體很差就要常常熬中藥,那個時候出門要麼就是坐船走水路,要麼就是走旱路坐轎子,對王時敏來說出門要常熬藥就是一個大課題,一副擔子要挑他用的東西,一副要挑藥罐、藥具和中草藥,走到哪裡都要吃藥的,很是不方便。那個時候不像現在還能做成藥丸,沒這套技術。所以,不能看到三山五岳跟他身體不好有關系。他還有一個毛病是眼睛不好,特別是晚年他眼睛不好,所以經常會請人代筆。

  我們對王時敏有了一個綜合了解,對他作品的認識就會有比較貼切的看法。王時敏不太作細筆山水和視力有關,我們不太會看到王時敏和王原祁的細筆山水,年輕的時候也沒有。他的身體狀況和視力狀況使他難以遠行,並不是說他沒有遠行,但至少不是頻繁出行,他隻去過福建、江西、北京這些地方,這對他的視野還是有限制的。

  當我們看到一些這樣的作品,我們可以確信是有疑問的。比如說:第一,畫面上缺乏造園的意識,畫面的園子畫的不好、不明確、道路不通或者前后沒有空間,沒有舟、橋、屋、亭,沒有布局的意識,肯定就有問題。第二,如果他畫古樹、蒼鬆巨木畫得很生動就恐怕有問題。第三,工致細致的畫面肯定有問題。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根據作者在上博講座整理)

(責編:任文(實習生)、魯婧)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