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界的“圈子現象”各自活動,互不相干--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美術界的“圈子現象”各自活動,互不相干

2013年02月27日08:34    來源:美術報    手機看新聞

原題:美術界的圈子

在美術界多年,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家都熟悉,即美術界中有圈子。圈子之間還涇渭分明,互不相犯。以繪畫為例,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基本上都是各有各的活動,各有各的展覽,各有各的畫家群,甚至各有各的批評家,收藏者也各有各的分群,界限相當分明。就是同一畫種,例如國畫中,畫寫意的是一類,畫工筆的是一類,畫岩彩的又是一類,畫“實驗水墨”的又是獨立一類。甚至還各有各的組織,如“工筆畫會”、“意象藝術研究會”、“水墨畫會”,各自活動,互不相干。當然,還有另一種分群。主流圈大多以官方協會為核心,以美協會員為群體,參加官方舉辦的展覽,其名聲地位由官方參展與獲獎去決定。最近若干年,非官方的渠道也可以成名獲利。但他們的創作必須符合西方“當代藝術”的規范。於是他們捉摸西方人的需要,為西方人而創作,作品也主要以西方人的收購為主。此類人以“反體制”自豪,但其遵循的卻是西方的規范,亦可稱西方之體制。他們甚至以 “反體制”為本錢以入西方之體制。最近西方金融危機后,尤倫斯一類西方保護人在撤鏢,這類“反體制”者中不少人已收編 “體制”中,也就促使“當代藝術”圈子與主流圈逐步合流。所以這個圈子之反“體制”也好,入 “體制”也好,其實都不是其初衷。

畫界還有一個圈子,他們既不是官方之主流圈,又非從屬於西方之“當代藝術”圈,而是自畫自賞,自得其樂。這部分人又包括兩類,一類是因多種原因進不了主流圈,例如無法參展,無法入美協,孤芳自賞,實屬無奈﹔一類則真是不屑於參展不屑於入會,有點如古代之隱逸。當然,當代真正之隱逸委實也不多。

其他類型的美術圈子還有很多。例如博物館系統之古代美術研究圈,美術教育圈,美術史論學者圈,美術評論家圈(裡面又分如專做“當代藝術”批評,專研究油畫或中國畫批評等圈子),林林總總。這些圈子中人交叉者有,但不太多,互相也不太了解。例如博物館系統研究古書畫的學者本屬美術史家,但與美術院校講授中國美術史的教授們也基本不搭界。在美術教育圈中,尤其在綜合性大學裡,“博導”們成堆,“博導”本是中國社會上相當崇高的頭銜,但這個圈裡的博導美術界中人卻幾乎完全不知道,頗有衣錦夜行之憾……

從藝術家的角度看圈子,有其正常一面。因為每個藝術家的個性十足,特色鮮明,甚至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每個藝術家創作之欣賞群也自有范圍,個人之藝術創作不可能讓全國人民都喜歡,這也是正常的。所以藝術分為圈子堪稱正常。但分得太清也不好。因為當代藝術的發展,各類藝術的交叉吸收,甚至打破畫種界限是一趨勢。圈子守得太緊,顯然不利於這種傾向的發展。同時,藝術生態是個適者生存的生態系統。受國人欣賞,讓洋人買單,都無妨,有人喜歡能活且活得好就行。沒人喜歡,或孤芳自賞,或改弦易轍,都是藝術家個人的事,也無關大局。從政府的角度看,圈子的存在,多元藝術的存在,應當以寬容態度對待。藝術不過藝術而已。藝術觀點符合政府需要,或不符合需要,都應無所謂。藝術觀點再偏激乃至錯誤,也不至於到危害社會的程度,藝術家崇洋至極也賣不了國,有時還賺得回些美元,政府完全可以以無為態度待之。但從教育者角度看,無為而教,等於不教。如真要打著“多元”的幌子讓師生完全自行其事,那干脆取消教育得了,一點是非標准與規范都沒有,你拿什麼去教育呢?對理論家或批評家來說,標准或原則同樣重要。藝術總有好壞優劣之分,觀點也有對錯正誤之別,評論的目的不就是別其正誤析其短長指出特點嗎?這是評論家該做的工作。如評論家也以“多元”為借口不分是非一律吹捧,此豈非如混混在混日子麼!

 

 

(責任編輯:魯婧、赫英海)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