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五大謎團【3】--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揭秘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五大謎團【3】

2013年02月26日09:24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宋徽宗為此畫題名《清明上河圖》是什麼意思?

  這個謎首先涉及“清明”是什麼意思。有的說清明就是清明節,上河就是上墳。圖畫中的人就是正在往城外走,准備去上墳。這是專門畫了送給皇帝的,畫一幅上墳圖,皇上能高興麼?看著也不吉利呀。皇帝自己題寫的標題,總得表現點文採吧。宋徽宗的題名來自《后漢書·班彪傳》。班彪是東漢的歷史學家,為《史記》寫了《后傳》。《后傳》已經失傳,但內容被他兒子班固寫到《漢書》裡,好在爺兒倆也沒有版權糾紛。《班彪傳》講到班固時,稱“固幸得生於清明之世”,“清明之世”指東漢光武帝年間。當時經過西漢末年的衰落和綠林、赤眉的戰亂,社會安定,生產恢復,各方面生機勃勃。所以宋徽宗把自己治下的汴京比作光武中興、太平盛世,那是在玩自我表揚。當然,就景物描寫的清明時節而言,也有一語雙關的效果。

  “上河”又是什麼意思呢?有的專家看到“清明”就揪住“上墳”不放,把“上河”說成“上墳”。我認為“上”是方位詞。當時開封城市人口近百萬,一個人一天吃一斤糧食,一天的總量也達到一百多萬斤,靠什麼呢?就靠汴河、蔡河進行漕運,把糧食從蘇州等主產區運過來。所以說“蘇湖熟,天下足”。這兩條河對於汴京的社會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地圖上汴河居北,處上位,故稱上河。所以這幅畫是描繪清明盛世中上河一段的景色,與上墳掃墓沒有直接關系。

  現存的張擇端原作是不是完整的?

  畫卷后明代李東陽的跋文中提到:“圖高不滿尺,長二丈有奇”,還說卷首有徽宗的題字及雙龍小印。現在前段已失。於是又有許多專家據此推測《清明上河圖》后面還有一段,一直畫到皇城以內的金明池。因為明代以來許多仿品確實一直畫到金明池。那麼,現存的畫幅完整嗎?

  我認為這幅畫是完整的。其一,“長二丈有奇”是指整個卷軸。前面已失的徽宗題字部分加卷后跋文,是符合這一尺寸的。其二,卷后跋文中,多有對畫面內容的描述,但沒有一處提到金明池等宮中景色。其三就是從畫面結構上進行的分析。如果我們把畫作分成三等分,就會發現它可以成為相對獨立的三個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中線,都有一個中心故事情節。

(責任編輯:田原(實習生)、潘佳佳)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