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藝到藝術的突圍 王向陽漆畫的精神還鄉--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從工藝到藝術的突圍 王向陽漆畫的精神還鄉

2013年02月25日09: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看王向陽的漆畫作品,會有眼睛一亮的感覺。

他對傳統的髹漆工藝運用自如,再融入當代藝術、現代科技、新材料和新工藝,讓這一古老工藝煥發出新的光華。傳統工藝加創新工藝,程式語言加意象構建,王向陽以開放的胸襟、奔突的靈魂,舉起了“庄楚浪漫主義”大旗,奇詭、艷麗、豪放不羈的創作,讓漆畫掙脫了作為工藝美術和裝飾性繪畫的束縛,從而充盈了作為一位藝術家至關重要的藝術自覺與藝術自信。

王向陽善於從平凡的日常經驗中發現意義,在刻意而為的敘述中融入價值判斷。豐富的、駁雜的生活不僅沒有成為他的負擔,反倒造就了他的畫作。他確信有一條曲曲折折的還鄉之路,循著那條路走去,可以回到童年。

王向陽有著近乎頑固的故鄉情結,粉牆黛瓦、小橋流水、青山隱隱,南方的物象留給他兒時的印記總是揮之不去,而大規模的現代化進程,又將現實的故鄉與歷史的故鄉幾乎完全割裂,逼迫著王向陽隻能在作品中尋夢,找尋在腦海裡殘留的兒時故鄉幻境。作品《可能·凝固》殘荷充滿畫面,《舊夢》告訴觀者故鄉的生態已成過去,后來改為《追夢》,也對,那是王向陽在打撈遠逝的歲月。

冥想和懷念,是王向陽的最愛。如果說故鄉幻境主要體現的是王向陽的懷念,那麼,與傳統文化的象征性相遇,體現的就是他的冥想了。比如,幾個完全不相干的神話人物在作品中《相遇》。這其實是傳統或歷史圖像資源的重新配置。近十幾年來,“中國圖像”和“中國符號”的使用已經表象化,一批又一批的“中國景觀”正在取而代之。我不知道王向陽這種探索是否源於觀念藝術、日本物派繪畫和中國寫意的混合,但有一點是明白的:他在作品裡,要體現出戲劇性組合,從而產生戲劇性的審美結果。

他的作品中還有對當下生存狀態的焦慮與向往。王向陽對當下生存狀態極其敏感。《游離》、《和·諧》、《清晨·感悟》、《蜘蛛人》等城市系列,是他對身邊生活的體悟。仔細觀察,我們會從中讀到草根大眾對人生的滿足,讀到討生活的艱辛,讀到批判現實主義的鋒芒。他就如同一位將軍,在冥想與思考的地圖上,指揮著他的漆畫,以現代藝術語言為路標,以流暢生動的視覺造型為武器,以浪漫簡約的肌理筆觸為旗幟,成功地進行著從工藝到藝術的突圍。

人們還可以在王向陽的作品中看到“無標題音樂”的大膽嘗試。大象無形,大音稀聲。“無標題”讓筐子無限大,可裝的東西也無限多。王向陽懂得這個道理,他的有些作品,有意做成了“無標題音樂”。比如《線形》,畫魚的影子。魚躍在各種線的形狀之中,沒有附加任何想法,他想讓漆畫本身的語言來說話。

那如同魔術般的構圖,那穿行於色彩與線條縫隙之間的思考姿態,使他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具備了哲學的意味。而由他勾勒出的那種語境,像陽光穿過烏雲,恰到好處地停頓了一瞬。正因為不僅僅是色彩的涂抹、構圖的大膽和筆墨的奔突,王向陽的作品中埋藏的文化和思想,讓其超越了聰穎,接近了智慧。

想讀懂王向陽的畫,還必須讀懂他作品中那些常常與我們不期而遇的“紅魚”。“紅魚”是王向陽的特殊象征符號,在某種意義上,充當了王向陽觀念世界的打更者和守夜人。正是這條紅魚,浸潤著、牽引著王向陽的靈魂,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精神還鄉。

王向陽漆畫的精神還鄉,是技巧隱匿,是目標凸現,是讓脫胎於中國民間的漆畫像西方的音樂一樣,表達憤怒、悲哀、悔恨、驚喜、愉快、歡欣,而終極目標應該是,用漆畫的語言和材料,明確而真實地說出人生,以及其內在的本質。

(責任編輯:孫石磊、赫英海)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