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中國各地 感受豐富多彩春節文化--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實時播報

游走中國各地 感受豐富多彩春節文化

2013年02月16日10:59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平遙古城春節年味濃

  遠離塵囂的江南古鎮周庄寧靜古雅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的民俗活動熱鬧非凡

  在世界屋脊感受藏歷新年

  土家族的特色舞蹈“擺手舞”

  從昔日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到現在全家人在旅行中辭舊迎新,春節的團圓傳統仍在延續,但過節方式已然不同,旅行過年逐漸成為越來越多國人的首選。除了欣賞美景、縱情娛樂,另辟蹊徑體驗當地獨特的春節文化也不失為上佳的選擇。在中國傳統的春節中,不僅有家家戶戶貼窗花、守歲,煙花鞭炮的火樹銀花不夜天,更有因地大物博而形成的各色年俗,如山西的撞鐘祈福、土家族的春節祭祀。不同地域和民族,別樣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吸引著人們前去體驗。

  山西:撞鐘祈福中國年

  從1月7日起,山西旅游形象片將在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稱的美國紐約時報廣場連續播放300天。山西,這個“十裡不同俗,百裡不同風”的土地上,保存著眾多的文化遺產、遺跡,春節裡的山西,是三晉大地給游客的一桌豐盛年夜飯。

  入冬以來的幾場大雪,讓山西佛教聖地五台山更具魅力。五台山作為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每年有來自海內外的香客數以百萬之多,這不僅源於五台山在佛教界的地位及其數千年連綿不斷的香火,更主要的是五台山之靈氣吸引著人們前來進香、禮佛、許願及還願。

  據悉,從北京至五台山的航線,也將於春節前開通。

  五台山上很多寺廟都有鐘,敲鐘是五台山一個重要的習俗。每逢佳節或遇初一、十五,特別是春節期間,當地居民、進山的香客居士、善男信女都爭先恐后地去敲鐘。並且,人們到寺院都要撞鐘三下,象征福、祿、壽。

  年俗文化方面,平遙古城集中了獨特的春節民俗民風和中國漢民族傳統的年俗文化。傳統的街區燈會、弦子書表演、書法名家現場潑墨送春聯、迎賓儀式、元宵節民間社火展演和焰火晚會都會在古城內上演。

  相比往年,平遙今年斥資4.7億元打造的實景演出的《又見平遙》也將於春節期間與游客見面,將讓游客穿越到中國明清時代,體驗先人的生活片段,如“晉商大院”“鏢局”“茶館”“古代街市”等。這是印象團隊在我國南方連續成功打造7台印象系列實景演出之后,第一次走進山西。

  江南:財神故鄉接財神

  年關將近,遠離塵囂的江南古鎮周庄已是火紅一片,紅窗花、紅春聯隨處可見,孩童穿上了花棉襖,提著紅燈籠戲耍……在周庄過大年,還可體驗當地獨特的水鄉財神節,享受別樣的節日韻味。

  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庄,是江南水鄉的典范。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朴幽靜,保留著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說到周庄財神節,就不能不提元末明初的江南首富沈萬三,因為他發跡於周庄,不僅富可敵國,而且有著出眾的經商智慧和樂善好施的品質,所以周庄人尊他為“富財神”,並在每年正月初五舉行敬財神的盛大活動,游客可以與古鎮居民一起請財神、走財道、沾財氣。

  財神節裡一請、一接,可以讓游客重見古時熱鬧歡慶的浩大場面。請財神儀式上,首先出場的是身著古裝的庄主,在家丁丫鬟的簇擁下踏上百米“財路”,他們有的拿供品,有的抬聚寶盆。隨后庄主上香、祭酒、吟贊賦,祈禱來年平安和順。

  除了敬財神在周庄過年還能做些什麼呢?可以玩陀螺、捂住耳朵放沖天炮、到小賣鋪買甜到心裡的蜜餞糖果、親手打年糕、釀酒,或是吃上一頓活色生香的萬三年夜飯,在古戲台聆聽如痴如醉的昆曲,在貞豐街選購一堆琳琅滿目的年貨贈親友,和家人團圓在古色古香的民居客棧,體驗一番穿越時空的趣味。

  想趁著春節長假放鬆心情的,也可心泊周庄,在南湖古琴社聽曲、了解古琴文化歷史﹔在“貓的天空之城”點上一杯絲襪奶茶,給未來的自己寄出一封隨筆﹔在手工藝坊用陶塤學一曲蕩氣回腸的《千年風雅》﹔在馬曉暉二胡工作室,感受文化雅集﹔去蜆江漁唱館俯拾漁俗鄉風的情趣。

  西安:游關博體驗關中民俗

  春節期間,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將於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期間推出系列春節民俗活動,拜稷王、吃天饃,富有地域色彩的傳統關中民間文化,讓游客充分感受民俗大年的魅力。

  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三,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內將舉辦拜稷王祈福活動。在遠古傳說中,稷王被奉為農神、農師,使人類游牧、游耕的腳步從此安定下來,植下人類生命之根,播下華夏文明之種。

  稷王是農耕之神,掌管五谷豐登,人丁興旺。人們拜稷王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家宅平安。新年拜稷王,祈福納祥,追憶先祖,這一習俗在關中地區延續至今。

  正月初四到初六,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將舉行“人祖追思,體驗民俗美食‘補天饃’”活動。傳說正月二十是女媧的生日,中國人便在這一天紀念女媧,而陝西則是紀念女媧最有名的地方之一,許多地方將這一天命名為“補天補地節”,以紀念女媧補天補地的功勞。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天缺東南、地陷西北時,女媧曾在驪山煉五色石補天地。為了追念這位女神,驪山周圍的百姓,於每年正月二十日,家家戶戶吃“補天餅”,有的吃煎餅、烙餅,也有的吃蒸餅,總的要求是圓而薄。飯前舉行簡單儀式,由家庭主婦撕餅拋向房頂,象征“補天”﹔然后扔向井中或擱於地上,象征“補地”。

  除了這兩項春節特別舉辦的民俗活動之外,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在春節期間將繼續推出華陰老腔演出。

  西藏:藏族狂歡“水蛇”年

  都說西藏是淨化心靈的樂土,新年到西藏體驗別具特色的藏族新年,感受藏族“古突”習俗、“驅鬼”活動等藏歷年氣息,必定別有一番風味。

  今年是藏歷的“水蛇”年,藏歷的正月初一恰好為2月11日,春節前往西藏的游客不僅可以欣賞到藏區春色,還能參與到藏區的新年風俗中,尤其是拉薩地區,正月期間幾乎每天都有固定的盛事。

  拉薩地區的藏族同胞在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會圍坐在一起吃一頓例行的“古突”。“古突”是用面疙瘩、羊肉、人參果煮成的稀飯,類似漢族新年的團圓飯,寓意團圓美滿。吃完“古突”,全家用糌粑捏制一個魔女和兩個碗,把吃剩的“古突”傾入糌粑捏成的碗裡。由一個婦女跑步將其扔到室外,一個男人點燃一團干草緊緊相隨,最終將干草與魔女及糌粑捏成的碗一起燒成灰燼。同時,孩子們放起鞭炮,算是驅走惡魔,迎來了吉祥的新年。

  藏歷正月初一、初二,主要是“人際交往”,到了新年第三天,就要開始敬奉神佛了。大年初三,拉薩人一般都會結伴到東邊寶瓶山或是西邊的藥王山上,插經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從初四起,將舉行西藏最大的宗教節日傳昭大法會。游客可以到大昭寺轉經、朝拜,這是一年中最神聖、最有靈氣的時刻了,因為在法會期間,西藏三大寺的多數僧人會集體在大昭寺向釋迦牟尼的佛像祈禱。

  此外,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后藏地區,新年的第二天,要祭祀土地神和護法神,第三天要在自家屋頂獻上神煙祭“屋脊神”,還要插上招來好運的經幡。在安多藏區,大年初一的清晨,藏人們要到山頂“拉則”,即煨桑祭神。白馬藏族則是在正月十五以火把節過年。

  四川:土家族趕年忙祭祀

  在四川地區的多個少數民族中,土家族對春節的重視並不亞於漢族。作為土家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自臘月二十八開始、持續到正月十五的土家族“趕年節”,除了可以在土家族的糯米粑香味中體驗到趕年的“趕”,還能夠在“搶年”“擺手舞”活動中感受土家族紀念先人特有的祭祀文化。

  各地區的民俗年慶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食品,土家族的趕年節也不例外。目睹土家族做糯米粑,可以說是體驗趕年節的頭等大事。

  土家族流行“臘月二十八,打粑粑”習俗。在這一天,土寨都會邀上附近的幾家鄰居來一起打粑。在土家風俗中,打粑粑一般不單獨進行,要幾家人聚在一起才喜慶和熱鬧。打好的粑粑用於過年時招待登門的客人,或者當作拜年時的禮物。

  所謂趕年,的確需要“趕”。臘月二十九,是土家族最忙碌的一天。家裡過節所有需要的食物都要在這一天做好,所以一般都要忙到半夜,這樣才可以趕在三十早上吃到。

  到了三十,土家族還不可以歇息,在這一天下午,當地的送亮風俗開始:下午吃完飯,要早早地去給死亡的長輩、親人去“送亮”(祭拜)。除夕之夜,土家族還要“守年”“搶年”。“搶年”便是吃過團圓飯后,手執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轉一圈,名曰“出征”,這時的土家寨會非常熱鬧,大人和小孩都舉著火把,喊著口號,浩浩蕩蕩地繞著房前屋后跑起來,有的還會手持獵槍上山走一趟,稱之為“模營”,以紀念先人。

  新春期間,土家族的“擺手舞”也是游客值得參與其中的另一特色活動。“擺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趕年節才能看到。土家族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有著濃厚的關於祖先崇拜文化的痕跡。(魯娜 黃輝)

(責任編輯:赫英海、潘佳佳)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