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拉洋片、剪窗花……這些傳統的民俗制作技藝隨著時代發展幾近消失。時值新春,十余種留在百姓記憶中的民俗項目出現在了天津時尚商場中,讓市民游客大飽眼福,為新春節日市場增添了一絲喜慶。
記者了解到,這個團隊由十幾位普通市民自發組成,經常到景點和商場進行免費工藝展示。5日,在天津一家百貨商場裡,泥人制作師張師傅告訴記者,這幾年會捏面人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再加上面粉漲價,節日期間一隻不太復雜的生肖面人至少要賣到數十元,“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顧客買。”
張師傅自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隨家中祖輩學習捏面人,這行干了30年,如今捏一朵惟妙惟肖的玫瑰花隻需要10秒鐘。
年近半百的劉師傅是家中唯一會說唱“洋片”的繼承人。她帶來放映“電影”的大櫃子還是80多年前父親親手制作、繪畫的。畫“洋片”的手藝已經失傳,保留下來的“洋片”也隻有四五個。“這些技藝新中國成立后幾乎絕跡了,現在已經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劉師傅說,如今,她的洋片表演周末兩天有上千人觀看,很多人覺得比如今的IMAX還生動。
80后市民張增賦興奮地說:“這些傳統工藝在老電影裡看到過,今天看到覺得挺新鮮的。這些活動把年味渲染得很濃。”
跟隨剪紙藝人田秀明,記者來到她家中,一家人正圍坐在一起剪著窗花。年年有余、恭喜發財、吉祥冰凌、福壽滿門,簡單的一張紅紙,被田大媽三兩下剪出了別樣的味道。
田大媽在當地可是出了名的剪紙藝人。她的祖父和父親以剪紙工藝精湛、自創圖案豐富早年間享譽當地。田大媽從十來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窗花制作工藝,如今已有25個年頭。當年父親曾極力反對她學習窗花,提醒她這種手工藝賺不來錢,也養活不了自己。但是田大媽硬是憑著祖父的寵愛,說服了父親。可惜到了如今,田大媽的晚輩任是說破了嘴皮子,也不愛學習窗花的制作工藝。
田大媽說:“我希望傳統手工藝能夠更好傳承下來,給長輩一個交代,給自己存一些記憶,給晚輩留一份美好。”(記者 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