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鵬《江山勝覽圖》 手卷 水墨絹本
創作年代:1323年作
尺 寸:48.7×950cm
拍 賣 行:北京保利
成 交 價:101,200,000(RMB,元)
作品簡介:
在中國繪畫史上,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表現當時都城汴梁的社會風俗和紀實性的描繪手法而享譽畫壇,堪稱是風俗畫卷巨作中的典范,赫赫有名。而與之相伯仲的另外一幅表現南方風情的紀實性巨作——即將現身保利秋拍的元代畫家王振鵬的《江山勝覽圖》長卷則因其極少露面而鮮為人知。
由比利時尤倫斯夫婦收藏的王振鵬的《江山攬勝圖》卷,經清《石渠寶笈·續編》、《石渠隨筆》卷四著錄,將它斷為王振朋真跡。
該卷是一件實景山水畫,繪有許多海船、江船和漁港、海運碼頭。這裡的城市建立在江海交匯之處,周圍有群山環抱。畫中的建筑樣式有南方的特色。
畫中不時出現一些標志性的景物。卷首繪有與山腰連體的石橋,其下涌瀉出一股瀑布,此乃“石梁飛瀑”,是浙江東部天台山的“天台八景”之一。畫中出現的一條大江,無疑是距天台山不遠的甌江,在江中,浮現一座有寺塔的小島,那就是蜚聲當地的江心嶼,島上的廟宇則是江心寺。在江畔的城市無疑是永嘉城(今浙江溫州)。
《江山攬勝圖》卷反映了元代浙江東南沿海的宗教活動是以佛教為主的客觀事實。宋元時期的浙江東南名剎大多集中在永嘉和瑞安,該圖客觀地表現了當地宋代寺廟的基本狀況。
《江山攬勝圖》卷中所描繪的人物依舊保留著稱南宋時期的衣冠服飾。在圖中可以看到漢族男女皆保留了宋代的衣冠服飾,許多人物的裝束出現在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中,如下層百姓穿的宋式襦襖衫、褲等。
值得注意的是,畫中出現了元朝蒙古族的人物形象。在圖中出現了戽斗帽。戽斗本是舀水的用具,其形底窄小而口敞,用藤和草編制而成。因蒙古人的一種帽子的樣式與此十分相似,故漢人稱之為戽斗。另有一個騎馬的男子,他頭戴鈸笠,身穿窄袖方領衣,這種元人特有的衣冠服飾在《元刻事林紀》的插圖中比比皆是。鈸笠俗稱“韃帽”。
斷定該畫的年代標記就在其中,我們必須掌握其三個要素:
第一,畫中的北方少數民族在什麼時候有可能聚集於浙東沿海?根據民族學的理論,古代不同的民族有著稱不同的主要活動區域,當然,不能排除歷朝歷代還存在著稱一些民族雜居地區。現已排除畫中描繪的地區屬於非民族雜居地區,那麼,考察畫中少數民族的族屬和地位,就能推斷出這件古畫的時代。很顯然,隻有在元朝,浙東沿海才出現了蒙古族官員和蒙軍。他們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稱深刻的聯系,畫中的蒙古族多著稱官服,有的是行伍裝束,這說明他們是這裡的統治者,更証實了該卷所描繪的是元朝社會。
明朝立國,蒙古人已退到了長城以北,不可能以統治者的面目出現在浙江沿海。再從民族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明代畫家決不可能去表現前朝異族統治漢族的繪畫題材,更何況該圖把蒙古官僚出行的情景畫得如此耀武揚威。
第二,人類的風俗活動如同他們所使用的器物、建筑等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特定的風俗活動一旦形成,便有相當長的延續性﹔當大規模的人物活動表現出強烈的目的性或功利性時,甚至成為某個歷史事件,這就與時代有了十分緊密的聯系。如畫中所繪出海之前的佛事活動、集市上的醫藥活動等等。
第三,在畫中辨別哪些營造構件與時代相關。營造構件如舟船、建筑等直接反映了物質文化的發展狀況。由於某些營造構件具有長期承傳的穩定性,對鑒定古畫的上、下限時就會將時代拉長,孤立地用於鑒定古畫的年代就會缺乏應有的准確性。隻能去研究畫中大多數營造構件的時代趨向,結合其它的相關論証,才有可能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
《江山攬勝圖》卷的繪畫布局是按照山水畫的章法展開的,畫家十分注重氣勢開張和血脈貫通,在盡力擺脫南宋水墨蒼勁的山水畫風,直取北宋時期表現北方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構圖觀念,繼承了宋代全景式山水長卷的構圖法則,橫向展開數百裡自然山川。該圖共分為五個核心段落:A天台山,B永嘉城,C聖壽禪寺,D瑞安城,E寶壇寺,諸段結構明晰,過渡自然。
全圖取景開闊,在長卷中仍然保留了全景式山水畫的縱深感。這是注重平面展開的明代山水長卷所見不到的。畫家借助甌江和飛雲江及漫天雲霧的空蒙之感,給繁密的畫面帶來了開闊的天地,使全卷的構圖開合、張馳和疏密有度,充滿了節奏變化。
畫家不僅擅長描繪人物,而且兼擅表現各類牲畜,如鞍馬、牛羊和諸多家禽等,畫家手下的馬匹,圓活的線條極為概括且十分生動。圖中所繪四百九十四幢房屋建筑和若干座塔、橋等及六十八條舟船、十四輛車轎等,屋宇鱗次櫛比、錯落有致。
畫家對畫中各種人物的活動組織得十分到位而毫無零亂之感。作者按照一個個不同的活動內容將人物群有效地“組織”起來,使畫面?潮迭起,吸引觀者饒有興致地“逛”完全圖。各段的人物活動互有聯系,絲絲相扣、環環相接,使之情節化而又不失之關聯。特別是畫家十分注重高潮中的主要情節和次要情節的關系,以次要情節渲染主要情節,突出重點,畫家將重要情節置於街肆大道上和寺廟山門處,主體情節即節日慶典和祭祀活動沿著稱街道一貫到底。
畫中的諸多人物已不是一般的點景人物,他們的活動大多數是社會性的,形成了元代后期浙東沿海的社會風貌。
綜上所述,《江山攬勝圖》卷的繪制時代應當是在元朝,這是一件紀實性繪畫,描繪的地域必定是浙江東南沿海一帶綺麗風光和風土人情,具體涉及到兩山(天台山和雁蕩山)、兩城(永嘉和瑞安)、兩江(甌江和飛雲江)、兩寺(聖壽禪寺和寶壇寺)、一海(東海),描繪的時間是農歷四月初八的浴佛節前后。
全圖繪仲春季節浙東沿海地區的山水風光和風土人情,集山水、人物、界畫樓閣和舟船,它既是研究元代當地社會政治的“百科全圖”,又是研究元代繪畫百科的重要圖像。
該文摘引自故宮博物院余輝先生的《確立“多學科解析法”——以認知<江山攬勝圖>卷為例》(原文見《藝術史研究》第五輯 p55-85 2003年 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中心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