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
創作年代:清乾隆
尺 寸: 帶鞘通長95cm﹔刀長87.7cm
作品簡介:
整刀呈細長的“S”型,刃鋒至尖處略上翹,配白玉雕柄,柄底端以渦旋形作收,正中雕刻一朵六瓣花,花心處鑽有一孔,穿帶珠飾及流蘇的黃色絲絛。刀柄上的刻花裝飾具有鮮明的蒙古草原風格。刀銎鍍金鏤雕,刀靠近銎處有金、銀、銅絲鑲嵌的花飾及雲龍紋,另有金銀絲裝飾框內嵌刻此刀富有詩意的名字——“寶騰”以及此刀的皇家御制編號——“天子十七號”,另一側相同位置則是“乾隆年制”四字款識。刀鞘木制,外包編織紋的桃皮裝飾,鍍金鏤雕襻穿黃色挂繩。
此件拍品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來源:德國Karl Flock收藏
參閱:《大清盛世:沈陽故宮文物展》頁66﹔
《CHINA: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頁168,圖71﹔
《中國•承德避暑山庄300年特展圖錄》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年。
競投本件拍品,需辦理特別競買號牌。
天字號金桃皮鞘腰刀,共制三十把。分別是天字一號到天字三十號。乾隆帝為了打造這批完美的寶刀,幾乎耗費半世人生。
“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一月初六日,清宮內務府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杰劍名折片一件、刀名折片一,各計名色三十個,傳旨著按名色做刀劍各三十把每十把要一樣共六個樣子並裝修俱做樣呈覽准時再做欽此”。
十二月初八日,司庫白世秀、七品首領薩木哈將得天字一號煉精,二號叩鳴,三號孔純等十把刀名形象吞口刀紙樣呈覽,旨照樣准做刀十把。據前輩專家故宮研究員徐啟憲,故宮宮廷部武備組毛憲民先生的研究﹔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楠木刀箱十一箱,劍箱五箱。刀箱內裝,天地人三個系列腰刀,現存五十余把。天字號腰刀皆為玉柄金桃皮鞘,地字號則為木柄綠鯊魚皮鞘。從楠木箱上所刻年代可知分別完成於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四十四年、乾隆五十八年和乾隆六十年。
但,令人疑惑的是既便打造一批寶刀,為何要花費幾十年的歲月。對於這個疑問,直到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的公開,才讓我們找到了一些答案。
乾隆十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司庫白世秀將金昆改畫得,月刃、孔純、叩鳴、煉精等八張腰刀紙樣交太監呈覽,旨照准做。紙樣通過之后,造辦處還要再做出木樣,請旨后動手制作玉刀把。此時由於經商道運往京城的美玉有限。既使是乾隆皇帝,要想收集一批質地完好玉刀把也不並是容易之事。
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太監交上兩把白玉把回子刀,乾隆下旨折下白玉把,做成金桃皮腰刀。也正因為如此寶刀的制作極為緩慢。
乾隆四十年二月初六,員外郎四德將現做腰刀頭四件上貼天字十三號超阿,人字十三號躍星,天字十四號鯉腹刀名紙樣外隨乾隆年制款樣呈覽。旨准樣商做其年款名色交懋勤殿翰林寫欽此。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懋勤殿將刻字楠木箱內無玉把腰刀六把內無商刀名二把,翰林擬得寶騰、善勝刀名呈覽。旨准照刀名年款花紋樣南做。欽此。但此時的編號確為地字十七號寶騰腰刀。
從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天字十八號霜明腰刀,原為地字二十五號的事實,以及檔案資料,証明了乾隆帝,有時會調換順序及更改刀名。
由於乾隆帝對這批寶刀非常珍愛,他不僅下旨將天字寶刀上隨的結子換成珊瑚,同時又將原刀箱換成楠木罩蓋匣,內再分兩箱各裝刀五把。又命於敏中寫刀名刻在匣蓋交寧壽宮保存。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八十三歲高齡的乾隆帝按每年貫例赴熱河圍獵。但他依然牽挂著自己的寶刀。十一日太監常寧交,白玉、白玉鑲青玉刀把各一件,和中堂進白玉劍把一件。旨,著在交出刀三把上刀把用欽此。九月十四日將腰刀三把隨玉刀把三件畫得金桃皮鞘鏨動龍鐵鍍金什件腰刀紙樣三張呈覽,旨,二件成做金桃皮硝腰刀一對。待這對寶刀,完成之日已是嘉慶元年二月十一日。乾隆下旨,腰刀二把配楠木罩蓋匣一件盛裝並寫四樣字交熱河萬壑鬆風安罷。
由於天字系列金桃皮鞘寶刀大部分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遼寧省博物館,為此民間僅存的這把清乾隆御用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更顯得彌足珍貴。
今天看到寶刀,重溫乾隆帝在御制詩文中對它們的贊美,這一切讓我們仿佛又回到了歷史的那一瞬間。
《玉靶刀》
精球出玉隴,?採葆光瑩。良工相材琢,寶刀裝作柄。截肪還以用截肪,曰名曰實曷有常,即物思義,至理弗奇,太阿不可倒持,予言亦戒莫違。
在中國嘉德2012秋季拍賣會上,參拍的眾多文物藝術品中,有一把耀人眼目、制作精細的金桃皮鞘腰刀。腰刀白玉首柄,橢圓形護手,鋼刃,近銎處錯金、銀、紅銅絲相間圖案,一面隸書銘文“天字十七號”和“寶騰”刀名,另一面為“乾隆年制”款識,款下飾一升龍飛騰於祥雲之間,寓意國之強盛,駕馭自如,為刀名之含意﹔刀的首尾飾件琫、珌為鐵鋄金鏤空紋,鞘的兩箍為鐵鋄金蟠螭紋,上系明黃絲帶,便以配挂。這把腰刀是清代乾隆皇帝(1736-l795年)命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專門為其制作的,是清代中期藝術收藏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清王朝是以“馬上取天下”的王朝,經歷了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五代皇帝的苦心經營,到清乾隆時期,國勢強盛,疆域遼闊,稱為“康乾盛世”。乾隆帝為教育自己的子孫居安思危和“宣威制勝之盛,昭垂法守,遠靖邇安,永永無極”,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特命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制造腰刀九十把和寶劍三十把作為永藏,告誡后人不忘祖制,崇尚武備。這九十把腰刀,除少量的外撥和流失海外,絕大部分現仍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根據清宮內務府檔案記載,清乾隆御制的金桃皮鞘腰刀九十把,全部由內務府造辦處承旨造辦。造辦處屬清代宮廷內務府管轄,由內務府大臣親自領導,是專門為皇帝和宮廷制作修理各種生活用品和珍玩賞物的機構。造辦處下設眾多作、處、館等作坊,有玉作、畫作、裱匣作、皮作、廣木作、油漆作、安甲作、琺琅作、雕刻作、皮作,槍炮處、做鐘處,如意館等,最繁盛時多達三十幾個作處。每做一件用品,各作各有分工,共同協作完成。九十把腰刀的制作,由內務府畫出圖樣,玉作制作玉把,槍炮處制作刀刃,木作制作刀的木樣,雕刻作商制圖案,皮作制作皮簽和書寫滿、漢文字,鐵鋄作制造刀的什件等,最后交武備院組裝完成。
乾隆帝對於制作腰刀一事頗費心血,事無巨細他都要親自過問、安排。從最初的畫樣、木樣,到刀的數量、名稱、年款、紋飾,以及刀的什件、用料、用金量、刀鞘、楠木箱匣和所附皮簽上的滿、漢文字等,無不按照“諭旨”行事。每完成一道工序,都要由司庫,首領太監交總管太監呈請乾隆帝御覽,乾隆帝詳細審看后,每每降旨,提出修改意見。以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做第一批三十把腰刀為例,可看出乾隆帝對御制腰刀的重視程度。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初六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杰交:“劍名折片一件,刀名折片一件,傳旨:按名色做刀、劍各三十把,每十把要一樣,共六個樣子並裝修,俱做樣呈覽,准時再做,欽此”。十一月十八日,乾隆帝又傳旨:“將‘醴石’刀木樣吞口一面並紙樣上畫的吞口二張准做,俱照‘醴石’、‘煉精’刀木樣二件,每樣做刀十把,刀吞口上一面做刀名的形象,一面做刀名字,其有脊霞彩刀木樣,另作樣呈覽,准時再做,欽此”。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帝再傳旨:“其花紋用金、銀、紅銅絲商作,字號不用元字號,做天、地、人三才”。到十二月初八日,造辦處將天字號十號刀形象完成並呈乾隆帝審閱批准,它們的刀名分別是:天字一號煉精刀﹔天字二號叩鳴刀﹔天字三號孔純刀﹔天字四號月刃刀﹔天字五號風熛刀﹔天字六號飛鵲刀﹔天字七號宿鍉刀﹔天字八號超阿刀﹔天字九號配威刀﹔天字十號飛蛇刀。三十把腰刀,歷經近十年,恐怕在有清一代也是極為罕見的。
乾隆御制金桃皮鞘九十把腰刀,從乾隆十三年(1748年)開始制作,到乾隆六十(1795年)最終完成,前后共分四批。第一批從乾隆十三年開始,至乾隆二十二年完成,制腰刀三十把﹔第二批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完成﹔第三批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完成﹔第四批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完成。四批腰刀中,第一批腰刀都在三尺左右,重量在二十三兩至三十一兩之間﹔第二至第四批腰刀,每把均重十八兩,其長度、造型、圖記、款識等與第一批腰刀基本相同,僅護手、刀柄、刀鞘略有區別。“天子十七號”“寶騰”腰刀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承做的,存放於清宮廷的寧壽宮內,原編號為“地字十七號”,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帝下令將其撤出,改為“天子十七號”,由此它正式成為“天字”號三十把腰刀中的一把。
乾隆御制腰刀歷時四十七年,才完成其九十把的全套制作。它材料珍貴,做工考究,鋼刃鋒利,紋飾優美,含義深邃,不僅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可以說它是“康乾盛世”宮廷御造的代表作之一。因為腰刀是乾隆帝特為收藏而制作的,除腰刀制造要求精而又精外,其刀鞘和盛裝腰刀的箱匣在制作上也極為嚴格。腰刀刀鞘為木質,外蒙金桃皮,拼組成“人”字圖案。金桃皮是產於我國南方的一種桃樹枝條的皮,色呈金黃,很像髹有一層金漆,故而得名。據傳,金桃皮具有“避惡驅邪”之功能,用此做腰刀刀鞘,既有裝飾作用,且有永葆江山穩固,威震四方之功效。盛裝腰刀的箱匣為楠木所制,銅鏨花包角,左右兩端面置銅提手,承以四足雕花座。箱的正面刻總命名、干支年和“天亡”、“天下”及“地上”、“地下”字樣。箱的側面刻腰刀的刀名、重量和年款。第一批腰刀三十把箱的總名曰“湛鍔韜精”﹔第二批腰刀箱的總名為“雲文韞寶”和“霜鍔含清”﹔第三批腰刀箱的總名為“寶冶凝濤”﹔第四批腰刀箱的總名為“德耀祥金”、“功全利器”等。腰刀雖為收藏和賞玩而特制,但乾隆帝在大閱慶典、木蘭秋?、巡幸省方、命將出征及接見外國使臣時,常陳放在皇帝身邊,以示“宣威制盛”和“遠靖邇安”。
時過境遷,御制腰刀作為歷史遺存仍沉睡在“皇宮大內”,而“天子十七號”“寶騰”腰刀在歷經風雨,流失海外后卻展現在國內拍賣市場,它在向人們展示昔日風採的同時,不僅將引起人們對它二百多年前一段歷史的回顧,也拭目著“寶騰”腰刀又會花落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