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重慶抗日名將劉湘公館悄然變身為豪華餐廳。此事引發網友熱議。劉湘公館的遭遇並非個例,關於名人故居進行商業性經營的新聞屢見報端。
公館變豪宅 古宅變會所
2012年6月,南京市文保單位張治中公館在經歷拆除、重建后,搖身變為叫價6000多萬元的商品豪宅,引發了公眾對文物保護中“空氣執法”的強烈質疑與批評。
著名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也被曝出“會所門”。據稱,三坊七巷部分名人故居被出租經營,出現了消費不菲、門第森嚴的私人會所,三坊七巷甚至被稱為“酒肉巷”,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有評論稱,凡此種種,蘊含的粗暴邏輯是“文化不如商業化”。而拆建名人故居的代價,在商家眼中看來幾乎微乎其微。施工單位拆除張治中公館后復建,得到的處罰僅僅是“罰款25萬元”。有文保專家表示,文物執法不能再板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了。拆改一座價值數千萬的民國建筑,卻僅僅處以幾十萬元的罰款,違法成本這麼低,怎麼有震懾力?監管不力、執法不嚴的現狀,亟待修正。
梁林故居被拆凸顯文保困境
在GDP跑步發展的今天,文化價值與經濟利益的博弈異常激烈,名人故居始終處於“拆”和“保”之間。不少商業項目負責人不惜違法違規,頻頻上演“先斬后奏”,多少歷史珍貴記憶就此消失。
2012年1月,梁林故居被“維修性拆除”。相隔僅半個月,重慶蔣介石行營被“保護性拆除”。伴隨著兩座古建筑被夷為平地,兩個新詞“維修性拆除”與“保護性拆除”迅速流行開來。更多已被拆除或者正在拆除中的名人故居,刺激著媒體和公眾脆弱的神經。
魯迅故居、聶耳故居、傅雷故居、章士釗故居,一座座故居倒在了城市建設的浪潮下。調查顯示,近30年來消失的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是毀於各類建設活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曾坦承,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已經進入最關鍵的時候,文物遭破壞被拆除的情況,可以說是歷史之最。
有學者認為,以上種種,凸顯了中國文物保護工作的兩大困境。一是文物保護工程的理念問題,即文物修繕工作應嚴格遵循“最少干預”和“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二是文物行政的透明度問題,文物保護工作應讓更多公眾參與監督,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用制度化的措施杜絕破壞文物的再次上演。
非革命家故居受冷落
名人的標准,是名人故居保護亟待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在近日的北京“兩會”上,袁世凱、黎元洪的故居要不要保護?成為會議關注的話題。
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委員會在“北京市關於北京名人故居保護的幾點建議”發言中指出,北京名人故居保護缺乏相關的法律體系,“名人”標准界定、“名人故居”選定等問題,缺乏認定標准、申報程序、認定機制和基本法律地位界定。比如,近代以來重要歷史人物故居的保護標准就不一樣,著名革命家,如孫中山等的故居保護工作比較到位,非革命家重要人物,如袁世凱、黎元洪等的故居,就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甚至處於無保護狀態。
據了解,北京目前存有元代以來的名人故居1500余處,但絕大多數尚未認定為保護單位。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在北京“兩會”上透露,今年北京市將出台有關名人故居保護認定辦法的草案,對於哪些是名人故居、該如何保護修繕等都將作出明確規定。這或許將給全國各地的名人故居保護帶來一些啟發。(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