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798藝術區,除了畫廊,各有特色的咖啡館、服裝店、餐廳似乎更吸引顧客。當然,銷售古琴、紅木家具這類“骨董”的店面也有。當代先鋒、文藝懷舊、傳統收藏似乎在這裡“混搭”在一起。近些年來,有不少畫廊因經營困難而退出798,於是,“什麼好賣賣什麼”的商業氛圍逐漸替代了這裡原本的純藝術氣息。
價格膨脹,投機多過收藏
當藝術品成為金融產品時,其價格就像脫?的野馬,誰也沒法控制。
“這裡每平方米的日租金從7年前的8毛漲到了如今的4塊,位置好的要6、7塊錢,資金不足的畫廊退出后,更容易讓游客消費的各種商店自然越來越多。”北京798藝術區新時代畫廊負責人呂恆順這樣看待幾年來藝術市場的變化,他認為當代藝術品市場像一個曾被壓扁的氣球,驟然膨脹后現在開始回縮,“當年藝術品直線上漲的情形遠超這裡的租金”。
有媒體報道,英國《星期》周刊估算,2005年至2006年一年間,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升幅達983%。而據《紐約時報》統計,2004年隻有趙無極一位中國藝術家位列在世藝術家最高價格前十,但到2007年,10位最好賣的藝術家中有5個來自中國。
“我們推廣過的幾位藝術家,在這20年之間,其作品價格成千倍升漲。當藝術品成為金融產品時,其價格就像脫?的野馬,誰也沒法控制。”彼岸藝術學會負責人林曉東從事藝術推廣已有25年,他覺得在這種市場環境下,藝術品不再和人發生關系,“在拍賣行,有的拍品成交后都不取走,直接等著下次拍賣。在畫廊購買的作品也一樣”,“許多購買藝術產品的人不是出於熱愛,而是為了掙錢。大量資金涌入藝術市場,都想撈一把”。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認為,在這樣的投機心理作用下,蜂擁而入的資金很難促使藝術品價格得到持續而理性的增長。
藝術品市場興在百業之后,衰在百業之前。《投資與理財》雜志社副社長朱小鈞認為,與傳統相比,當代藝術缺乏對藝術價值本身的判斷,一旦市場形勢波動,投資信心就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