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時代,影視作品中的蝙蝠俠、蜘蛛俠、超人等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創造了令人贊嘆的高票房。近日有消息稱,2013年又將有5位漫畫英雄“回歸”大銀幕。數據統計顯示,2000年至2012年,好萊塢共制作了62部超級英雄電影,佔好萊塢總產量不到1%,但它們的市場份額超過10%。那麼,這些超級英雄如何在漫畫中誕生?經歷過哪些發展?當超級英雄們從漫畫躍到大銀幕時,為何能產生如此強大的“吸金”能力?
與時代變化同步
漫畫史上第一位超級英雄超人克拉克·肯特誕生於1938年,這個速度比子彈快、力氣比火車頭大、能跳過一幢大樓的大個子被設定為外星人——一個來自堪薩斯鄉下的氪星人。當神話般的英雄來到讀者所處的時代,且生活在普通人中間,一登場就受到了熱捧。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出版商們出了大批跟風超人的漫畫書,布魯斯·韋恩、史蒂夫·羅杰斯等人通過高科技、核輻射、變異乃至被雷劈等現代原因成為了蝙蝠俠、美國隊長這樣的超級英雄。
珍珠港襲擊事件后美國參加二戰,超級英雄迎來了他們的好時代。因為戰爭的原因,超級英雄題材的漫畫成為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漫畫,各家公司的英雄們也順應時代要求“參加”二戰,美國隊長就是一位沖在最前線的戰士。同時,因為漫畫書便攜、廉價、易讀的特性,超級英雄們成為了前線美國大兵的最愛,於是,千萬冊漫畫書和各種軍用物資一起運往前線。可以說,超級英雄們陪伴著美國人一起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是超級英雄漫畫的黃金時代。
二戰結束,大兵們回到故鄉。此時的人們厭倦了戰爭,超級英雄們幾乎失去了用武之地,愛情、青春、喜劇、偵探、犯罪、恐怖等類型的漫畫成為讀者的新寵。上世紀50年代,美國青少年犯罪率上升,成為戰后美國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心理學家弗雷德裡克·魏特漢博士所著的《誘惑無辜》羅列了漫畫書的種種罪狀,認為是漫畫書教壞了孩子們。這個觀點得到了很多家長和田納西州參議員的支持,國會召開了關於漫畫出版的聽証會。
這場風波的最終結果是成立了漫畫行業自律的分級機構Comic Code Authority(CCA)。CCA對漫畫內容提出多種限制,愛情、犯罪、恐怖、偵探、歷史等離現實生活近的漫畫很容易踩到紅線,超級英雄漫畫反倒成了最安全的題材,加上電視的出現對一些類型漫畫產生了沖擊——看電視裡真人演繹的愛情、偵探、歷史故事總體來說比看漫畫更真實生動。
隨著上世紀60年代嬉皮士運動興起,社會風氣逐步開放,不受CCA限制的地下漫畫受到越來越多人的熱捧,出版商膽子也開始大起來,逐漸在超級英雄漫畫中融入更多的元素——青春、愛情、 喜劇、偵探、犯罪、恐怖乃至各種社會問題,比如蜘蛛俠中的青春愛情戲,蝙蝠俠是偵探犯罪題材,綠燈俠和綠箭俠中出現了毒品和種族問題……其他類型漫畫在衰落的同時又在超級英雄漫畫中重生了。
從漫畫到影視作品
電視機誕生不久就出現了超級英雄的電視劇,但這些劇集的影響力僅限於美國,而且由於電視制作模式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也難以經得住時間考驗。早期超級英雄電影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第一部引起反響的超級英雄電影是1978年理查德·唐納執導並參演的《超人》,該片在美國票房超過1億美元(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曾引進過並引起轟動)。之后,《超人》又拍攝了3部續集, 除了第二部之外,其余的基本可歸入“垃圾片”。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漫畫出版商從英國挖進大量人才給美國漫畫界注入新鮮血液,再加上如弗蘭克·米勒等本土新勢力的崛起,使這一時期的超級英雄漫畫出現了新的變化,比如漫畫內容更加黑暗、現實,英雄們會受傷、會死,懲罰者等反英雄角色也能走紅。與此相比,超級英雄影視作品則像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這一時期有代表意義的漫畫改編電影是1989年蒂姆·波頓的《蝙蝠俠》,這也是蝙蝠俠的第一部電影版,在當時超級賣座﹔1992年,波頓又拍了續集《蝙蝠俠歸來》,雖不如前集賣座,但依然好評如潮﹔第三部和第四部則由喬·舒馬赫導演。同時期,在電影界風生水起的是在漫畫界知名度不高的《黑衣人》裡的耍寶二人組J和K。
2000年,布萊恩·辛格執導的《X戰警》以7500萬美元的投入換回接近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掀起了超級英雄漫畫改編電影的狂潮,該片採用的CG特效制作也為超級英雄電影建立了全新標准。有業內人士指出,盡管此前《超人》系列和《蝙蝠俠》系列也相當成功,但並未構建出一種涵蓋電影類型、計算機特效美學、全球推廣模式、衍生品開發等諸多環節並且統治暑期檔的“超級英雄電影經濟學”。
2002年,山姆·雷米導演的《蜘蛛俠》在北美獲得了4億多美元的票房。票房的誘惑力加上電影拍攝技術成熟以及超級英雄可以緩解好萊塢的劇本題材荒等原因,電影公司終於決定發力挖掘超級英雄漫畫這個金礦。2003年,好萊塢一口氣推出了《夜魔俠》、《綠巨人》、《X戰警2》等好幾部超級英雄電影,均成為撈錢的得力干將,這証明了蜘蛛俠的成功並非偶然。於是,神奇四俠、鋼鐵俠、蝙蝠俠、超人、艾麗卡、綠燈俠、康斯坦丁、金剛狼、雷神、美國隊長、懲罰者、守望者、幽靈刺客、地獄男孩、幽靈騎士等一大堆超級英雄雲集大銀幕,票房勝多敗少。最終,組團“作案”的《復仇者聯盟》在2012年帶來了超級英雄電影的最高潮。
電影票背后的產業鏈
除了在票房上“攻城略地”之外,來自漫畫中的超級英雄們還有著極強的周邊產品開發潛力。對整個“超級英雄產業鏈”來說,電影作品好似火車頭,隻要它一開動,帶來的人氣和廣告效應就會帶動漫畫、音像制品、玩具游戲、服裝文具、食品、日用品、主題公園等相關產品的開發,這些周邊帶來的收入已遠遠超過票房收入。
另一方面,超級英雄電影又可以源源不斷地推出續集,以此帶動周邊產品長期熱賣。電影《超人歸來》中,制片方在超人的腰帶上加上了一個“S”的Logo,這是之前從來沒出現過的設定,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華納是在打這個腰帶周邊產品的主意。
原本隻在美國流行的漫畫超級英雄因為電影的影響力而成了全球銀幕超級英雄。30多年前,我們隻知道超人﹔20多年前,大家知道了蝙蝠俠﹔現在,蜘蛛俠、綠巨人、鋼鐵俠、X戰警等在中國也開始家喻戶曉了,今年5月將上映的《鋼鐵俠3》加入了不少中國元素,與之相關的產品也開始在中國撈金,此外,復仇者聯盟代言京東、世界圖書出版社出版了蝙蝠俠、綠燈俠的漫畫。
7部《蝙蝠俠》、5部《X戰警》、5部《超人》、4部《蜘蛛俠》……漫畫英雄們還將拍攝很多續集,隻要有利可圖。正如有人感嘆,從漫畫改編出來的超級英雄電影真是迷人又煩人,因為本質上體現的是娛樂產業過度逐利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