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書畫>>名人庫>>現代名家>>馮今鬆
人民網>>書畫>>正文

畫壇大家——馮今鬆

2013年01月24日13:05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中國美協藝委會會員、湖北省美協副主席、湖北省美術院原院長馮今鬆的畫藝,吸取了中國畫家長期積累下的高度寫意精神的深刻、含蓄、象征、空靈,有著對傳統筆、墨、色、點、線、面的參悟,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被歸納成極其簡約的、有生命意義的符號﹔同時,他既承續了宋元前唐的彩畫語言,又從西畫的結構、從光中對色彩的認識及現代形式上得到啟迪,通過畫面傳達了他的心聲。他是在藝術理論與創作實踐中獲得雙突破與雙創新的中國畫壇獨樹一幟的畫家。

馮今鬆早年從事藝術理論的教學工作,這些學習、研究,幾乎常常成為他創作與理論創新的靈感源泉。《四溟詩話》謂:“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今鬆以他幾十年的創作實踐從古代文論中悟出:“其實,畫理亦然,‘三解’之創作理論同樣適合於指導中國畫創作實踐。各人的風格和多個地域的中國畫,無非是有的‘可解’,有的‘不可解’,有的‘不必解’﹔或說是‘具象’、‘抽象’、‘意象’。誰能把握住這三者的最新統一結構並用筆黑表現出來,那就是創新、發展、新風格、新傳統。”而他所說的“三解”,每幅畫裡都可能有,但比重並非等分或機械地進行劃分。他還提出,觀念上的破舊立新也是很重要的:一破“折枝為上”的創作觀念﹔二破“水墨為上”的傳統技法觀念﹔三破“自然結構為上”的造型觀念。他的創作實踐對他的藝術理論作了最貼切的詮釋。

馮今鬆的美術作品,並非都十分好讀。有人說他的作品不是寫實的,但也絕不是抽象的,而是意象的。他的創作體現出把哲學、歷史和文化內涵的引入與消融,升華出一種知性美、朦朧美與意象美。在他的大量的花鳥、山水作品中,蘊含著中國水墨藝術與人文精神要素的深刻相通,也展開著從物象與自我之間的變流與溝通,形而下與形而上的有機統一,同時體現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他所鐘愛的具有構成意味的《紅蓮賦》(入選“中國百年畫展”)、《玉荷》,這種題材在他的畫作裡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它們已上升為一種心象:對人類社會真善美的期盼與追求。那些新意翁郁的荷花,宛如少女的紅潤的臉,展開的的青綠羅裙﹔千千萬萬的紅蓮綠荷,更是體現了一種堅貞、高潔與寧靜。這類作品中,可解的成份居多。而且打破了“折枝為上”的傳統花鳥畫創作觀念,把花鳥世界置於整個大千世界之中,置於現代生活之中,而不是把一枝一葉孤立於豐富的現實生活之外。

他的《雙鴿圖》,破了“水墨為上”的傳統技法觀念,加強了色彩的表現力,強化了形式感。畫面上,整個空間幾乎為兩大略有色差的紅色板塊所鋪滿,兩隻在“紅地毯”交匯處的鴿子引項顧盼,正期待著四海來客。幾葉翠竹點活兩塊大小不一的留白,這幅畫作,可解不可解處都有,最古老和最現代的得到了統一,從中,我們也看到了畫家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的軌跡。

他的畫作《似耶非耶》,誠如畫題一樣,不可解的成分居多。畫面是梯田?是雲海?是雲海、梯田的融會?還是物理學中磁場效應圖解?似耶?非耶?說不清。這“說不清”,正說明此畫破了“自然結構為上”的造型觀念,畫家在此吸取了彩陶文化、青銅文化的打散構成的手法,創造了新的筆墨形態。它卻留給觀者遼闊的想象空間與再創作的機會。畫作《你怎麼啦》,鳥兒望著懵懵懂懂、迷糊不清的慵貓如是問道。不僅鳥兒對貓之狀態不可解,觀眾可能不僅對貓之狀態不可解,而且對鳥兒何以要關心此貓也不可解,對畫家為何作此畫更不可解。畫家心中是有答案的。觀者他日未必就不可解?

《靜靜的荷塘》這幅畫,水草、荷葉、荷花、蓮蓬都凝固了,靜悄悄的。但翠鳥的回眸,點破了靜謐。是蓮動下漁舟?是魚躍蓮葉間?抑或雙蛙戲荷下?此畫確有不可解之處,但它的意境是那麼恬靜迷人,給人感受良多。我們又何必去解那既不可解也不必解之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是而已。

《香祖》是畫冊中構圖最簡潔、人們最贊賞的精妙的文人小品畫:兩個帶把兒的杯裡放了8根剪葉蘭。蘭為香祖,亦為楚魂。此畫筆墨精妙、造化無極,它看似西畫的速寫靜物,西方抽象主義、唯美主義精神也得到體現﹔然而你細細品味,它卻大有梁楷的筆意與詩畫一體的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在這裡,中國文人畫的簡約被推向了極致,而西畫的變形也得到了水乳交融的運用。在這幅精品中,畫之“三解”與“三破”之統一得到充分認可。畫家寫畫已寫到了一種嶄新的自由境界!

馮今鬆的藝術修養是多方面的,藝術美的相通為心有靈犀者另辟蹊徑。他在華中師范學校(今華師大)大一學的是音樂,第二年才轉到美術系去的。看看他的精品之一的《紅辣椒》吧。那62個紅尖椒,就像62個歡跳的音符,那奇妙的椒梗如三組五線譜切分著畫面,極其舒展自由。它們流淌著,跳躍著,演繹成美妙的舞曲。是牧音短笛?還是木管四重奏?是溪邊流螢?還是“星星之火”?是樂曲?是書畫?我們也弄不清楚了。但它又是這樣的搶眼,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它是前所未見韻味十足的“形”。它是古代,它是現代﹔它是東方,它是西方﹔它是音樂,它是美術﹔它又統統地不是。哪——它是什麼?他是馮今鬆。有古有今,無古無今,說古亦今。他游刃有余地處理著各類辯証關系,將其自然延伸到更合乎藝術規律與本質的方向。

中國國畫院院長劉勃舒這樣評說:“今鬆為人質朴,處世淡泊,而情感熾熱,當他尋找藝術和心靈的自由通道時,他的作品帶給我們的不是孤芳自賞的清高,消極避世的超脫,而是對現實生活的關注、發現和愛。”

馮今鬆已年近七旬,無論是他在大學任教,還是任湖北省美術院院長時,他總是把培養青年畫家當作自己的神聖使命,看到他們佳作迭出,比自己出了力作還高興。他的無私的關愛與循循善誘又切中要的教誨,激勵著湖北幾代畫家在藝海裡踏波勇進。1974年起,他一抓5年,黃陂農民泥塑聞名遐邇。全國美術界領導人華君武、王朝聞、劉開渠親臨黃陂參觀指導,並決定召開全國現場會,調京展出。馮院長為湖北美術界、為湖北省爭了光。同時,為我省培養了一批頗有才氣的雕塑家。

1993年,他發起並相約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廣東畫院、湖北省美術院聯手主辦“世界華人畫家三峽刻石紀游”的文化公益活動。自籌資金,精心策劃,具體操作。峽江風雪染白了他的雙鬢。在他與同仁共同努力下,1995年,國務院三峽辦在京召開了三峽刻石協調會,功在千秋的刻石正式啟動。1996年,由世界華人印章刻石137件並摩岩刻畫146組成的三峽刻石,被國務院刻石組委會定名為“三峽刻石第一觀”。1997年三峽刻石峻工,海內外著名華人畫家百人齊聚三石門舉行揭幕式。中央電視台諸多頻道播出了《東方塑——三峽刻石》。《荊楚大地的新中國第一》一書,是專文介紹馮今鬆發起組織三峽刻石之報告文學。這4年,馮今鬆可謂心力交瘁,他瘦多了,我們卻清楚地看見,他在叢中笑。三峽刻石是一條藝術長廊,是一座歷史豐碑,它向當代、向后世展現了中華傳統藝術的精粹,同時也展現了一個省級美術院院長對事業的赤誠、膽識及卓越的組織才干與為省、為國建功立業的胸懷。

馮今鬆從不重復古人,也不重復自己,當然,他也不會重復昨天。我們期待著馮今鬆在理論與創作上再創新高,把美奉獻給人民群眾和養育他們的故土。

(責編:任文(實習生)、赫英海)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