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尼斯宮舉辦的姜國芳“紫禁城系列”油畫展,得到了羅馬省長,尊敬的 Enrico Gasbarra 先生的大力推介,這標志著意大利和中國在建立有效、穩定、友好合作關系方面又邁出了重要一步。這種通過真正的交流建立起來的友好關系將隨著尊敬的 Gasbarra 先生明年秋天對中國的訪問而得到加強。在一個西方首府城市舉辦這樣一次畫展,將畫家對紫禁城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建筑群的創作展現在公眾面前,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
公元 1405 永樂年間,明朝的第三個皇帝將國都從南京遷至北京﹔兩年以后,確切地說是從 1407 年開始修建這個不朽的宮殿,到 1420 年最終建成,這個小型城市由 9,000 個房間組成,佔地約 5 平方公裡。這是一座真正的城中之城,位於古城的中心,護城河環繞著高高的圍牆。它也被稱為紅城,源自 Red Myrtle 的名字–古時認為其屬於北極星。整個建筑群反映了皇權絕對的至高無上及其宇宙中心的地位,也表示了天子是當時中國人唯一的主人。1644 年清朝取代了明朝的統治,清帝繼續住在紫禁城中直到 1911 年。紫禁城承載了 5 個世紀的帝王故事,守衛著其傳統禮儀,不受任何政治變換、歷史事件和社會變革的影響,偏安一隅。
在紫禁城系列作品的創作中,姜國芳從那些奢華的房間和中國傳統裝飾中獲取了靈感,而更多靈感來源於曾居住在其中的人們,尤其是女人 — 公主,皇后,嬪妃和宮女。但是,畫家並不是要重現傳統意義上的“真實的歷史”,也不想死板地將當時場景或特定人物的思想表達方式搬上畫布。畫家無意詮釋這個已經遠去的時代,而作品中紀實的方面也因非歷史的創作手法而被掩蓋。姜國芳實際上為歷史主題賦予了新的內容,成為其表現個性藝術理念的方式。畫家自己說道:“我把所有的畫作都視為文化產品。象其它所有的文化產品一樣,必須由某些事物激發而成。但我不是寫歷史書,也不想詮釋歷史。我的畫作中沒有一幅涉及到具體的人物或事件。清王朝的歷史只是為我提供了一個素材,以追隨我的藝術之路。”
在遠離紫禁城這個輝煌的建筑群的一個遙遠的地方,姜國芳的個人藝術發展受到了不同的文化的啟發。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他的經歷。在接受了繪畫理論教育之后,姜國芳對歐洲藝術傳統進行了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對“古典”有了自己的認識,他將其作為一種表現形式,與自己的藝術風格和內容融為一體,並賦予其實質性內容。因此他開始研究佛蘭德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在受到 Jan Van Eyck 的啟發后,姜國芳選擇油畫作為他的繪畫方式 — 雖然這種由 Vasari Sfate 延續下來的繪畫方式不是 Jan Van Eyck 首創。通過對多層顏料和多色融合的應用,採用透明的外包營造出明亮自然的鮮明效果,姜國芳將這種繪畫方式加以完善。除了技術創新以外,這位中國藝術家還繼承了 Van Eyck 繪制隱秘熟悉環境的手法,通過大量的思考,人為地設計光源,營造出能襯托畫中人物至高權力的氛圍。姜國芳描繪的年輕女性,含蓄,優雅,華麗的服飾,溫婉的表情,傳達著這個東方文化的主題和理念。畫家不局限於僅僅表達歷史,他借助於畫面氣氛的整體營造,統和了畫面的各部分,並注入了豐富的感情於其中,這些無不流露出 Jan Vermeer 繪畫手法對姜國芳的影響。這位荷蘭大師的影響在整個紫禁城系列中隨處可見,但這也掩蓋不住那種“寧靜即將被打破”的潛在印象。這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畫家對歷史的闡述。他繼承了荷蘭 17 世紀的藝術傳統,沒有將重點放在歷史中的引人注目的事件上,Friedlnder 曾有過一個很明確的定義“歷史藝術關注的是一個特定地點發生的所有事情,而流派藝術關注的是每天發生的事情。[…] 真正的主題[…] 是環境,不是事件”。
姜國芳充分吸收歐洲繪畫的技藝、形式和流派,將其中的元素運用到對中國皇家傳統精神的描述中來,表達了東西方文化的水乳交融,帶給觀眾一種全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