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書畫>>名人庫>>現代名家>>霍春陽
人民網>>書畫>>正文

與道適往  著手成春

章 遲

2013年01月23日18:31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深具文化慧根的人,其先天稟賦必依賴於后天的學養積累和品性修為得以彰顯。就繪事而言,作品的藝術張力並不取決於“洛陽紙貴”或筆墨技巧,它決定於作畫者的文化價值含量及其因此而產生的社會影響。霍春陽便是一位處心弘忍,耽於中國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畫家,他以淡遠沖和、妙造天籟的畫中境界伸張著中華往聖先賢的絕響與正義。

霍春陽出身並不顯赫,祖上雖有出入翰林院者,但也名不見經傳,更沒聽他與霍去病、霍光這樣的高邁將相套過近乎。日本人服輸的轉年,霍春陽出生於冀中平原的一個普通村落,越三年,毛澤東定鼎北京,從那一時刻至今,他閱盡了共和國的滄桑變故、世事榮辱。六十年流光歲月,他的人生經歷可以簡括為生於戰亂、長於困窘、志學於憂患之秋、成名多事之際,不惑於改革開放之初、通會於物欲橫流之今。可見,霍春陽是名副其實的圍而知之,他在經歷了困惑、憂慮、不解之后,義無反顧地專注於華夏文明的傳統經典,數十載不墜此志,並奉之為精神圭臬,無論是藝術理念和人生追求,都能折射出他近乎殉道者的虔誠心態。

中華文明自先秦至漢唐,為后世樹立了太多的文化豐碑和千古絕唱。中庸思想、仁恕之道乃至俠者風神造就了漢唐時代奮發向上、以身許國的高貴氣質,而“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精神境界篤定了多少志士仁人內修獨善其身、外用兼善天下的人格典范,遂能千古以還英雄不死、仁者永存。對此,瞻之彌高、唯恐不誠,不誠即是不孝——霍春陽先生如是說。

霍春陽喜歡這樣的句子:“多瞻仰前輩一日,則胸中多一分丘壑,多一分丘壑,則少一分鄙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它流淌了五千年延續至今從未貧血,可謂道統深厚。道統者,即文化傳統,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為之驕傲並欣喜不已。

作為真正孔學精神中通往仁道的根柢,在乎中庸。中庸之為大道,並非是行為認知上的折衷,它是度,是恰到好處的思想支配能力。向往古人,期待得道,遂有恆心,有恆心則能知其不可而為之,則能求仁得仁、求義得義,則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則能善小而為、惡小不為,終能剛柔相濟、磊落泰然。剛生於柔,文源於璞,故而勇者不爭、辯者無言、大象亡形、人音稀聲。雄強源於至柔,因此至美,美之極即雄強至極,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言至此,霍春陽如坐春風。

當今社會普遍存在著一種病態症候,心性浮躁加之審美疲軟,面對傳統文化這至純的母乳所卻抱以冷漠和不屑的態度,令人心寒。工業文明給我們帶來太多的物欲實惠,然而“沈於物、溺於德”的古老忠告言猶在耳,物質享受無法提供保持赤子童心的足夠養分,豪富高官未必具備高貴的人格,具備一流的人格既能擁有福祿,更能使福祿盡其所用。然而,今天人們在審美追求上已不再追求超越時空的精神意義,更多地是對稍縱即逝短期快感的沉溺與期待,仿佛癮君子,吸罷這口,馬上進入對下一次的渴望,因為膚淺無聊,於是喜新騖奇,陷入病態般的惡性循環。追星、炒股、網絡漫游,無不類似女人面對“每天都有新感覺”的美容廣告為表象美去忍飢挨刀……這並不稀奇,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底蘊,至宋代程朱理學已被曲解了很多,而明清兩代的為政者出於私欲,在程朱學派的基礎上邀聖人之名以成其牢籠天下士子的陰圖。接踵而來的新文化運動,雖然抱著富國強兵的美好願望,卻在西風東漸的歷史氛圍中不無盲目地托起了西方未必多圓的月亮,試圖借光砸爛孔家店,加之隨后的戰禍頻仍,以及代之而來的“文革”浩劫,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幾近面目全非。因此,當今社會需要更多像霍春陽這樣宅心仁厚的人,持一已之長探古發微,以其折而不撓的精神,借助人品和畫品將先賢的精神韻致通過體悟報之三五知己,推而廣之,澤被當世﹔這便是“歷久彌新”。歷久不是單純的繼承,它是在與古人相互眷顧的過程中,對先賢經驗的豐富與發展。時空的拉近和無限延伸,為古今主客體間的融台,創造了不斷深入心靈的美的感受﹔故而對不斷深入更新產生無限的崇敬和期待,此時的更新系於古人對我們敞開的胸懷,是對古今兩個概念的雙重肯定﹔它緣於對古人無限潛能的重新發現而產生的由衷喜悅。歷久是內修而不求外用之功,因此定力深厚,生命也因文化價值的延續得以無限的擴張,這是在雄厚人文底蘊支配下的真實生命的擴張。在這個意義上,霍春陽做到了很多畫家做不到的事,也正因如此。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藝術境界,作用於霍春陽身上較之同道提前了十年,這源於他對素朴之美的一往情深。

對於美的追求,游於藝而成大器者都會經歷質文三變,周而復始的悟道過程,即由平正而求險絕再復歸平正的道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是一種高品味的追求,是既雕且琢、復歸於朴的心態,其魅力在於對華麗藻飾的超越,這是一種覺悟。而霍春陽在完成了復歸於朴之后,以至情至性,本色純真的心境突破了對朴素之美的自覺追求,下意識之間置身於不自覺的本真境界,這是對古人“素以為絢”、“繪事后素”的完美詮釋。

傳統文化是霍春陽精神世界中的大自然,而繪畫藝術則是釋放這大自然中陽光雨露的最后紐帶,也是霍春陽人格魅力的傳神寫照。他從未想過超越齊白石,也未曾攀比潘天壽,他只是想古人若見他或許會稱兄道弟,他的人品、畫品沖和圓融。清新得宛如新嬰兒落地時的第一聲啼哭。面對他的畫作,我們感受不到驚世的悲哀和駭俗的震撼,能感受到的是如沐舂風般的中和之氣,中則正、正則和、和則寬、寬則大度雍容,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發而皆中節.是為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正是這種安詳沖和之氣,才能真正孕育出中華文明魂魄中固有的元氣——浩然正氣。這便是霍春陽對於當今畫壇乃至中國文化藝術界的存在價值和現實意義。

(責編:任文(實習生)、赫英海)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