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胡人舞蹈木俑品鉴 猜想安禄山跳胡舞是啥样【4】

焦作市博物馆的唐胡人舞蹈木俑的特别之处在于:
一是木质舞俑,材质少见。唐胡腾舞舞者形象并不少见,从敦煌壁画到丝绸之路沿线均有发现,但木质舞俑不多见,木质本已不利于留存,跨越千年更为难得。其他几组胡腾舞俑为铜制、陶制。如,甘肃省山丹县博物馆藏唐朝胡腾舞俑,铜制;南京祖堂山男舞俑,陶制。
二是这五组胡人木俑两对四组,加上断臂独舞俑,在面貌、服饰、舞蹈特点上存在细微差别,不论是唐朝不同时期的胡腾舞舞者,还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胡腾舞舞者,这五组木俑均为后人进一步了解胡腾舞提供了资料和实物。张庆捷先生曾经指出,即使在同一时期,胡腾舞也可能各有特点:胡腾舞据史载不只出自康国……考古资料中跳胡腾舞者帽子、服饰、圆毡、方毡诸方面的差别,反映出胡腾舞也不一定只出自石国。很可能在粟特地区的其他国家也有这种舞蹈,只不过是石国的胡腾舞比较出色罢了。
三是在不同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差异的对比研究中,胡人舞蹈木俑可提供佐证。随着胡腾舞的繁盛,胡腾舞的舞者既有汉人也有胡人,抛却舞者形象面貌上的差异,胡腾舞表演有一些共性,比如多有舞筵道具,典型的胡人服饰。如:南京博物院唐代陶制舞俑,女舞俑,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了中原舞蹈和西域舞蹈的风格差异,从服饰、动作到舞毯道具的运用中,后人可以看到两种舞蹈的典型差异,以及唐舞蹈文化的丰富繁盛。同为断臂舞者,焦作市博物馆的断臂男舞者矫健和扬州博物馆唐断臂女舞俑的柔美,对比鲜明,健舞和软舞的区别立现。综上,这几组木俑,因为独特而备受瞩目。
趣味猜想
焦作胡人舞蹈木俑由五个木俑组成,一个独舞,两组对舞,这五个舞俑为什么会一同出现在焦作地区?这背后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和历史过程?据传,安禄山体形偏胖,擅长跳胡舞,并以此博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安禄山跳胡舞会是怎样的场景?
相关链接
唐代三大胡舞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和佛教再生思想密不可分。
其中胡腾舞是转世再生过程中的第一部分。胡腾舞寓意飞天远道而来,投奔莲花。飞天配以强大的音乐,展现召唤力,通常舞者少、乐者多,达到以一对十。胡腾舞有腾跳翻跃的特点,舞者以身体强健有力的男性居多。男性身体刚武有力,更适宜于表演以“腾”为特征的舞蹈,女性的身体柔韧轻灵,更适宜于表演以“旋”为特征的舞蹈。
胡旋舞处于转世再生过程第二部分,上接胡腾舞,下启柘枝舞。飞天远道而来,在舞乐场的周围盘旋,等待进入莲花。胡旋舞意指飞天进入莲花,舞者脚下一定会有道具莲花垫,此即舞筵。舞筵有两种意义:一是代表莲花,二是寓意舞者旋转投胎入莲。此外,胡旋舞的道具:舞筵和飘带,也有利于展现旋转的表现力。
柘枝舞是转世再生过程最后一部分,寓意童子从莲花中诞生。柘枝舞所表现的是孕育、出生和成长的经历。柘枝舞与其他两舞多乐齐奏的特点有所不同,它强调鼓声突出,节奏鲜明,因为投胎业已完成,无须再招徕飞天,而要表现童子的出生和成长。柘枝舞的表演特点,最突出的就是舞姿轻盈灵活,跪、卧、蹲、蹬,身体起伏动作巨大,背后的用意就在于表现生命的活力和成长的快速。柘枝舞另一特征是树枝。树枝或在童子手中,或在舞者脚下,或在舞者身旁。树枝可供童子攀援,而攀援之意,恰恰在于表现生长。
三大胡舞的特点只是相对而言,并非那么绝对,它们之间的界限有时十分模糊。佛教思想在三舞形成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大,三舞之间的界限也较为分明。但在以后的流行阶段,演员、观众更重其实用价值,即娱乐性和观赏性。
参考文献
[1]郭建设,郭颖.华戎兼采 舞动四方.焦作市博物馆馆藏胡腾舞蹈木俑初探[J].收藏家,2010(2).
[2]王毓红、冯少波.佛教西天语境中的胡腾舞、胡旋舞与柘枝舞[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6 年 4 月 第 37 卷第 2 期.
[3]刘恩伯.古代舞俑[J].舞蹈,1997(1).
[4]高梦琛.梦回大唐——文物里绚丽多姿的舞蹈[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3(6).
[5]黄展岳.东周俑葬与人殉[J].文物天地,1997(5).
作者:刘静
刘静,深圳大学硕士,焦作市博物馆助理馆员。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