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千里江山图》 探班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3】
元代文人画是山水画的驻留,而水墨山水则是文人画的主流。如何将二李(李思训、李昭道)系统的青绿山水画和董源、巨然系统的水墨山水画相融合,以及如何在青绿山水画中体现士人趣味,是元代以来青绿山水画发展所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问题。
元初钱选、赵孟頫的青绿山水画都注重从晋唐古意中吸取营养,并在青绿山水中体现士气。尤其是赵孟頫提倡“托古改制”和“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在笔墨皴法和青绿颜色的融合上进行了探索,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在青绿山水和文人笔墨、趣味的融合上有突出龚贤,在沈周、文徵明及文徵明子侄、弟子辈的努力下,青绿山水与别号图、草堂图、游记图、实景山水画及其他表现文人生活的绘画形式相结合,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内容和审美意涵,此外,生活在吴门地区的仇英注重青绿山水和院体山水风格的融合,并在其中体现了温润文雅的文人趣味,扩展了青绿山水画的风格。
钱选《浮玉山居图卷》展览现场
钱选《浮玉山居图卷》局部
元 钱选 浮玉山居图卷 纸本设色 29.6x98.7cm 上海博物馆藏
《浮玉山居图》是钱选为山居霅川浮玉山的写景。图中山峦分三组,山势峻峭。湖上烟雾蒙蒙,山坳白云缭绕,更有用简笔点缀的茅舍、渡舟、小桥、老翁,一派江南水乡清润秀妍景色。引人遐想隐居者的悠然生活。
右上方有自题五言古诗一首,诗后署款:“右题余自画山居图,吴兴钱选舜举。”画幅中部有清乾隆(弘历)的诗题。卷前洒金笺引首有明代金湜篆书“山居图”三字。卷后有元代仇远、张雨、黄公望、顾瑛、郑元祐、琦楚石、倪瓒,明代姚绶、周鼎、杨循吉、项元汴,清代王懿荣等的诗跋。而姚绶在一年中所题的诗、跋、记,竟有14次之多,真、草、行、隶各种书体达数千字。
明 沈周《南山祝语图卷》 纸本 31.2*156.4cm 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作品是韩世光所写的宣室图,亦为祝寿图。图中山石用短笔所皴,染以淡青绿,传达出清雅温润的格调,体现了沈周的典型画风。
明 沈周《南山祝语图卷》局部
明 沈周《南山祝语图卷》局部
明 沈周 《江亭避暑图》扇页 金笺 设色 纵18cm,横46cm
扇页有自题:“池上一亭好,夕阳松影中。正无避暑地,认是水晶宫。沈周。”钤“启南”朱文印。
此图是幅笔笔紧贴诗意的画作。图绘夕阳下,高士策杖至江亭避暑的小景。扇面构图为左右开合式,设色以绿色为主,其青翠明洁的色调与简约的景致相呼应。清爽、平淡的审美意趣与消除烦燥求得清凉的避暑主题相契合,烘托出远离市俗寻幽独行高士其清逸雅淡的心境。
明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卷 纸本 设色 纵21.9cm,横67cm。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局部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局部
本幅未署款,钤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 据蔡羽序记,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十分相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观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虽少肖像画特征,大都雷同,动态、情致刻画却迥异,饶有生意,并传达出共通的闲适、文雅气质,反映了文人画家传神胜于写形的艺术宗旨。同时,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人士子的茶会活动相映衬,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此图运用工笔设色法,树干、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具行书的笔法,呈“以书入画”特色。运笔纤细,兼带拙味,如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稳健潇洒中略见涩笔,工中兼拙。树石形态亦于精细中呈适当变形,工整而带装饰味。设色青绿、浅绛相融,山石敷以石绿,勾线、凹处加淡赭微晕,树干运赭石、藤黄间染,人物着色后线条用色复勾,整体色调于对比中见融和,呈现出清丽细致、文秀隽雅的新风格。这种小青绿的画法,继承了元代钱选、赵孟頫的山水画体,并有发展创造,树立了明代文人青绿山水画的新格。(《惠山茶会图》介绍撰稿:单国强)
明 文徵明 《东园图》卷 绢本 设色 纵30.2cm 横126.4cm
文徵明 《东园图》局部
东园位于南京钟山东凤凰台下,原是明代开国重臣中山王徐达的赐园,名为“太府园”,后来其五世孙徐泰时加以修葺扩建,辟作别墅,更名“东园”。园内叠有峰嶂,川泽相通,灵岩怪石环列前后,奇花异草郁郁葱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徐氏友善的时贤名士常雅集于东园之中,或谈诗论文,或品茗抚琴,或宴乐弈棋,或赏玩书画,其乐融融,快意畅然。《东园图》是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于61岁(明嘉靖九年,1530年)时绘制的,表现了东园雅集时的情景。图中板桥横于潺潺细流之上,青松翠竹遥相呼应,湖石疏置,碧树成荫,池水为清风吹皱,泛起层层涟漪。甬路上二文士边走边谈,携琴童子相随其后;堂内四人凝神赏画,另有手捧数轴书画的小童立侍桌旁,水榭之中对弈的两人神态悠闲安逸。
文徵明的绘画有两种风格:一是宗法沈周、吴镇,呈水墨粗笔面貌,世称粗文;一是师从赵孟頫、王蒙,多青绿重染,工细缜密,世称细文。文氏早年以工细为主,中年之后粗细兼能,愈晚愈工。《东园图》便是他晚年细笔的精品。画上景物多用空勾填色,墨线细劲连绵,笔意古拙,赋色清丽秀逸,晕染精细,正如王原祁所言:“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全图虽以青绿设色法为之,却丝毫不见工匠之气,充盈于画面的是闲适雅致的文人气息,画中人物颇有魏晋之际名士的风神格调,这是文氏此类雅集题材绘画超乎常人之处。
图之引首有徐霖隶书“東園雅集”四字。画面右上端有篆书“東園圖”三字,画尾有款“嘉靖庚寅秋徵明制”,下钤“ 停雲”、“玉蘭堂印”、“徵仲”等印四方。卷后尾纸上有湛若水楷书《东园记》和陈沂行书《太府园讌游记》二则。(文徵明《东园图》撰稿人:汪亓)
明嘉靖 文徵明 《兰亭修褉图》卷 金笺地 设色卷明嘉靖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纵24.2cm 横60.1cm
《兰亭修褉图》局部
《兰亭修褉图》局部
此图表现的是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兰亭修褉”。文徵明的这幅画反映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景象。图绘崇山峻岭,溪流蜿蜒,溪畔众多文士或坐或卧,观赏着山光水色间淙淙溪水送来的酒觞,潜心构思。水榭上相对而坐的王羲之等3人正在评点已写毕的诗文。林木荫翳,丛竹泛翠,春色浓得醉人。
《兰亭修褉图》为文徵明73岁时用青绿山水技法所绘。画面中山石树木先勾后染,工致严谨,笔笔精到。人物之衣纹、眉目简略,数根线条便勾勒出文人雅士潇洒的身形。全图设色明丽丰富,画面以青绿为主,淡施赭色渲染山脚坡石,浓而不失典雅,艳而别具秀润。
卷尾下钤“徵明父印”、“徵仲父印”,右下有“雪坪心赏”、“杜氏藏画”印,左下有“与古维新”印。尾纸首段是文徵明临写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其后又有文氏行书自题一段:“曾君曰潜,自号兰亭,余为其写《流觞图》,既临褉帖,兰之复赋,此诗发其命名之意,壬寅五月。”“猗兰亭子袭清芬,珍重山阴迹未陈。高音漫传幽谷操,清真重见永和人。香生环珮光风远,秀茁庭阶玉树新。何必流觞须上巳,一簾(芳?)意四时春。文徵明”。钤“徵明印”、“悟言室印”。由此可知,因曾潜的号与“兰亭修褉”发生的地点相同,文氏便将这一题材入画,并为之题诗,贻赠友朋。尾纸另有王穀祥、陆师道、许初、文彭、文嘉、周复后的题跋。壬寅年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文徵明《兰亭修褉图》 撰稿人:汪亓)
明 文嘉、文伯仁、陆治、陈道复 《吴门诸家寿袁方斋三绝册》 绢本(20开) 22.2*26.7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册页是吴门画家文嘉、文伯仁、陆治、陈道复为姓袁者六十大寿而绘的吴门一带的盛景,每位画家绘制五开,共20开,妹夫对开均有提拔。
《吴门诸家寿袁方斋三绝册》局部
《吴门诸家寿袁方斋三绝册》局部
第三单元为“重点单元:千里江山”,主要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及乾隆宫廷画家王炳、方琮仿作;第四单元“明晚期至清中期 仿古脱古”展示的是青绿山水在董其昌“南北宗论”和仿古思想指导下突变的过程,重点展示的是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的作品;第五单元“近现代:借古开今”展示的是青绿山水在西画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转型的过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