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中国古代青绿山水形态流变的审美体现

宋力
2020年01月08日08:52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来看,青绿山水是最先成熟的表现形式,也通常被认为是需要精工细作的一种绘画形式,无论是从画家的理性布局到细致表现,亦或是严谨富有层次的赋色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青绿山水尽管与水墨山水以不同的技法表现自然,但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看到二者越来越紧密的联系,青绿山水画在意境、线条、赋色等方面都越来越具有写意的属性。

早期的青绿山水以宗教壁画的背景而存在,到东晋时期则成为人物题材的背景,如《洛神赋图卷》等,逐渐形成了工笔青绿山水的早期样式。随着唐代李思训、李昭道对青绿山水画的发展,使得青绿山水画的表现越发成熟,他们善于使用石青、石绿描绘山川的秀丽与春夏时节的大山大水,并通过色彩语言的表达使山水画工整细腻,富丽堂皇。

发展至五代时青绿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进一步丰富,这与当时水墨山水的发展有直接关系,用笔技法的拓展与皴法的出现增强了青绿山水在色彩之外的表现性,呈现出工笔与写意并行发展的局面,事实上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水墨山水的写意性与青绿山水的写意性开始互通发展,相互借鉴,促进其自身的不断变革。

唐代的青绿山水尽可能地倾向于真实的山水,通过细致的描绘以达到真实再现的目的,往往先以墨线勾写出山石泉林的形象,再以赭石作底色,石青、石绿精心晕染,层层叠加而成,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都需要画家对画面较强的掌控能力。从李昭道开始,青绿山水画便开始吸收水墨的元素,使原本缺乏变化的线条,开始灵活生动起来。

在宋代,青绿山水与写意山水的区别还是很鲜明的,不乏专门从事青绿山水创作的画家,他们多代表一种皇家富贵华丽的风格,青绿山水在其自身体系中向前发展,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山水艺术均是在宫廷艺术环境下的一种探索,后来由于水墨的兴起,以书入画,青绿山水受其影响而逐渐变得富有小写意的形态,在山石的皴染和树木的表现上明显加入了用笔运墨的味道。

青绿山水画也出现过分野,一方面是传承唐代青绿山水画的技法,工谨细腻,一丝不苟,且有皇家富贵气息;另一种是在写意山水的基础上染以石青、石绿。这种明显的分野在钱选和赵孟頫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不是专门的青绿山水画家,却创造性地将书写性和文人的审美意识融入青绿山水,柔和端庄,古拙秀丽,在线条的表现上明显地追溯到唐代意趣。其《山居图卷》有效地运用了“复古”的形式,将自然山川纯净化、理想化、永恒化,借以抒发个人情绪或意念。钱选的设色山水似乎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审美情趣,也更加符合文人的心理设定,为明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对线条和皴法等表现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明代绘画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青绿山水也在水墨山水越来越繁密的构图和造型表现中找到了自我,沈周、文征明均有青绿山水的尝试,也成为他们多种绘画面貌之一,而专门的青绿山水画家是仇英,他致力于恢复大青绿的传统,其用笔用色精工艳丽又不失秀雅。清朝的袁江、袁耀追随仇英,山水细致入微,工整别致,不再是单纯依靠色彩独立的表现力,而是依靠皴法对山石的深度表现来传达整个画面的意境与气息,浓重的青绿映透出皴法的细腻,显然,青绿山水画对水墨山水的笔法和墨法的吸收更为丰富。而在“四王”“四僧”等文人画家中亦有青绿山水画作品,笔法均古拙醇厚,涩而不滞,用笔多刚健而富有韧性,勾皴点染,如锥如凿。在这里,达意高于状物,不再是讲究物趣和理趣的写实山水,更在于画家不同情境的内在表达,酣畅淋漓。而画家对整体意境的构想更具有主观性,借此表达特殊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说是青绿山水画的写意性表现。

摘自《中国青绿山水艺术研究》,宋力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8年5月版 

(责编:杜佳妮、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