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海上画坛一代宗主:多面吴湖帆【3】

移居上海合办“画廊” 以画养画
吴湖帆一生仅长住过两个地方,一是祖宅苏州葑门内南仓桥十梓街172号,第二就是上海嵩山路88号。
1924年秋,江苏军阀齐燮元与浙江军阀卢永祥开战,苏州处于战火之中。吴湖帆为避兵祸,自苏州移居上海。冯超然为其代赁相邻的嵩山路88号居住,建筑右侧由外而内是三层小洋楼,里为88号,外为86号,由冯超然一家居住。从此二人朝夕不离,颇为相契。
▲吴湖帆一生仅长住过两个地方 其中之一就是上海嵩山路88号
建筑二楼朝南正室就是梅景书屋,吴湖帆来客、教学生都在此处,屋中有壁炉、罗汉床、藏画柜、八仙方桌等,四壁悬挂元明清字画。另外,他还租了主楼旁边的一幢小型辅楼,主要是作为置放收藏之处,家人和外人一般不准入内。
建筑的一楼是吴湖帆与陈子清合办书画事务所。陈子清为吴湖帆表兄,也同为草桥中学同学,早在苏州时期,陈子清已经开始经营吴湖帆书画。此次在上海合办书画事务所,场面上一切皆由陈子清料理,吴湖帆主要精力在书画方面。
▲信笺上“吴湖帆陈子清画师事务所用笺”清楚可见
这或许可以称得上民国时期的“画廊”,展览现场,吴湖帆写给陈子清画事联络的信上,印着“吴湖帆陈子清画师事务所用笺”,据《吴湖帆年谱》作者王叔重介绍说,这在此前一直属于“江湖传闻”,展览首度亮相的展品信笺佐证了这一传闻的真实性。
遗憾的是,这栋建筑已于2003年拆除,当时吴湖帆后人请设计师制作了这一模型留念,如今,观众仍可以通过现场的这一模型了解吴湖帆当时的居住状态。
在上海居住下来的吴湖帆,积极适应上海繁荣情景,以画为生。
▲在当时上海,吴湖帆作品润例已经最高价格
早在1918年,吴湖帆已经开始制定标准卖画,一时名动乡里。1920年,吴湖帆在《申报》上刊登润例,救济东北难民;1931年在《海潮》美术月刊第3期亦刊登润例;1945年在《申报》上刊登合作润例等。
这一时期的书画收件处为沪上各大笺扇庄(如九华堂、王星记)、上海西方路方浜桥苏路清算处、苏州南他桥吴宅、陈子清书画事务所等。
凭借丰富的藏品和深厚的国学修养,其在上海以画养画的立身方式,与西式美术学院所培养出来的单纯以“艺术家”身份来立身的方式大为不同。王叔重透露说,在当时上海,吴湖帆作品润例已经是最高的价格。
他试图将传统士大夫的清贵之气与海上繁华的都市风尚相结合,力挽狂澜,终成自家面貌。
无可重复庞大“朋友圈”
吴湖帆早年生活的苏州,就是人文荟萃名流寓居的宝地。
▲吴湖帆《瑞云峰》
《瑞云峰》是吴湖帆1929年夏天的写生之作,苏州市第十中学瑞云峰石,曾被称为江南园林的三大名石之一,据传均为宋徽宗的花纲石遗物。吴湖帆并不是一个喜欢对实景、实物写生的画家,而《瑞云峰》则是极为少见的“对石写照”之作。此图四周分别有张茂炯、蔡晋镛、杨俊、潘承厚、吴梅、顾廷勋、潘承谋、王謇等十人题跋,与其说它是一件名石写生之作,到不如说是吴湖帆早年交游的一份文献史料。
迁居上海后,其交游的朋友圈更加广阔,囊括书画界、政界、词曲界等。
吴湖帆幼年没有学习过词章,他对于词章的爱好,应从25岁时于常熟翁氏处获董文敏《戏鸿堂法书》开始。迁居上海之后,与朱彊村、冒鹤亭、叶恭绰、吴梅、龙榆生、周鍊霞等诸同好聆谈词学,后乃搜读历代词集,结词社,拾昔贤句读以成唱和。
在当时倡导新文化、批判旧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新诗与白话文倡行,而吴湖帆耽于古典词曲的修养,与海上诸多词曲家、名伶相交好。吴与京剧名伶梅兰芳关系甚好,曾为梅兰芳所藏金农《乞饭僧》鉴题。
潘静淑从小吟诗作画,也好词曲, 1932年,潘静淑开始师从近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吴梅学词,先后与吴湖帆编辑出版《连珠集》、《袭美集》、《佞宋词痕》、《梅景书屋词集》等。
▲《佞宋词痕》手稿
吴湖帆词学的集大成果《佞宋词痕》十卷,其卷一至卷五在其在世时已影印出版,卷六至卷十仍存手稿。
▲吴湖帆以潘静淑一生得意词句“绿遍池塘草”,遍邀当时书画、诗词、戏曲界名士题咏,抑丧妻之悲
潘静淑与吴湖帆两个人志趣相投,不幸天妒良缘,廿四载夫妻折鸾。为纪念夫人潘静淑逝世,吴湖帆以潘静淑一生得意词句“绿遍池塘草”,遍邀当时书画、诗词、戏曲界名士题咏,成《绿遍池塘草图咏》一书,借他山之玉,抑丧妻之悲。
吴湖帆在结社雅集方面有颇多实践,如1895年,吴湖帆作为晚辈加入苏州顾麟士发起的“怡园画集”,研讨六法,切磋艺事。1910年,吴湖帆作为骨干分子参与发起“放社”的成立,或议论时政,或吟诵词,或习字作画。
在书画界,时论称张大千、溥心畬画为‘南张北溥’,称湖帆则曰‘南吴北溥’,合而誉之,则称‘山水三鼎甲’。” 冯超然、吴待秋、吴子深、吴湖帆四人均肖马,艺苑称为‘三吴一冯’。”又与赵叔孺、吴待秋、冯超然合称为“海上四大家”。
另外,吴湖帆与庞莱臣、王同愈、叶恭绰、陈巨来、周鍊霞、沈尹默、张大千、张善孖、张充仁、陆小曼、吕碧城、江小鹣、郎静山等交友甚夥。
▲受郎静山摄影的影响,吴湖帆画面处理有很强的实境感
吴湖帆的好朋友郎静山是受中国传统水墨画影响至深的艺术家,他的摄影极类水墨山水画,讲究章法,更善表现云蒸霞蔚的气韵。吴湖帆大量借用郎氏作品取材,故亦极擅长表现云雾蒸腾的感觉。受摄影的影响,吴湖帆画面处理有很强的实境感,发前人所未发,亦不让西画的写实性。郞静山的云山摄影与吴湖帆的云山笔墨,直可谓一体两面。这种格调和韵致,与上海中西交融的城市氛围十分契合,其画因而也得到了时人,也即理解传统而富有新知的新兴阶层的广泛认同。(汤哲明)
▲画坛“鸳鸯侣”
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吴湖帆、周鍊霞时常应友人之请,合作画荷花鸳鸯图,吴画荷花,周画鸳鸯,两人各题诗词于画上,并有钤一方朱文闲印:“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此是南宋词人姜夔咏荷花词句。故当年有人戏称吴、周两人为画坛“鸳鸯侣”。
▲1933年《词学季刊》 创刊号,吴湖帆绘制封面
1934年,吴湖帆、陈子清、潘博山、彭恭甫等发起组织“正社书画会”;1939年,夏敬观发起成立的专门研究词学的“午社”,吴湖帆、龙榆生、冒广生、夏承焘等人均为社员,时有聚会,词酒唱酬。吴湖帆曾为词社成员作填词图等画作,而龙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上亦时有刊登吴湖帆画作。
▲1941年梅景书屋师生合影,居中坐者为吴湖帆,站者右六为徐邦达,左六为王季迁
▲吴湖帆为《戏曲》杂志题眉 1942年
1943年中秋,郑午昌五十寿辰,吴湖帆、梅兰芳等来贺。郑、梅、吴三人同属马,均生于甲午(1894),感眼下遭日寇蹂躏,痛心疾首之余,因念1894年甲午战争“国耻”,为激励国人抗战意志,遂决意发起组织民间爱国社团“甲午同庚千龄会”成立,众人誓志结社,联袂成盟,并合影留念。
在李祖夔、汪亚尘的具体筹措和组织下,二十位甲午同庚志士郑午昌、李祖夔、章君畴、陆兆麟、秦清曾、孙伯绳、范烟桥、吴湖帆、汪亚尘、张君谋、席鸣九、汪瓞长、蔡声白、梅兰芳、陆铭盛、陈少荪、徐光济、张旭人、周信芳、杨清盘(依生辰前后排序)相聚于魏廷荣私人花园——“榕园”,结“甲午同庚千龄会”,又称“千龄马会”。聚会时设有寿宴,共设六桌,号“千岁宴”。众人誓志结社,联袂成盟,并合影留念。此后每逢元宵、中秋佳节各聚一次。公开聚会十一次,大都于元宵和中秋的后一日。是日,还特约沪上著名“万氏摄影”,在园内假山石旁为二十位甲午同庚合影两张,一张为随意而聚;另一张正襟危坐,上有题眉:“甲午同庚千龄会同人摄影。癸未中秋日,假上海榕园。”
▲1943年,甲午同庚会合影(前排右一为吴湖帆)
▲1946年12月摄于黄山画社(左起:颜文樑、汪亚尘、许士骐、吴湖帆、张大千、张充仁、郑午昌)
▲张充仁为吴湖帆塑像(该照片刊登于1947年2月第16期《寰球》杂志)
吴湖帆与政界人士的交往亦不少,如1949年吴湖帆接受黄炎培建议留在中国大陆;1953年,吴湖帆委托叶恭绰请周恩来总理转赠毛泽东主席一套新出版的《佞宋词痕》。不久,吴湖帆收到毛泽东派人送来的诗词手稿影印本;1956年,吴湖帆又托人赠毛主席扇面一帧,毛主席请来人带回“一口钟”大衣作为礼物回赠,继而毛主席又派人送了伍佰元作为润格。
吴湖帆鉴藏大家的地位来自于其庞大的收藏体系以及自身对于古代书画的临摹与鉴定修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和坚守,吴湖帆生来就有强烈的使命感。1934年故宫博物院鉴定古代书画一事,不仅在鉴定上形成了《目击编》、《烛奸录》、《梅景书屋书画总目》、《梅景书屋书画小记目录》等书画鉴定笔记,也为后来研究中国古代书画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料。
▲吴湖帆《烛奸录》手稿册
▲吴湖帆《目击编》手稿册
在吴湖帆收藏过的约五百余件古书画中,《剩山图》卷无疑最具传奇性和知名度,而且入手亦属于“捡漏”。也使他海上鉴定“一只眼”的称号,并非是浪得虚名。
▲吴湖帆写给陈子清的一封信中提及《剩山图的》的喜悦之情
他因此极为自豪,在展览现场一封吴湖帆写给陈子清的信中说到:“邹虎臣云:‘画中大痴乃书中右军也,大痴《富春山居图》乃右军之《兰亭》也。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只要此数语,已足以自豪矣。虽老庞亦奈我不了了。”老庞即庞莱臣(虚斋)。
有趣的是,该手稿是吴湖帆用铅笔写作,现今我们无从得知其原因,但是吴对于入藏《剩山图的》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吴湖帆或许认为,在收藏《剩山图》之后,他应该是“海上第一收藏家”,足以笑傲收藏界群雄了。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