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画家傅抱石对篆刻执着与痴迷【2】

释文:抱石斋
1926年傅抱石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毕业,留校任教。其间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开始编著《摹印学》,全书分总论、印材、印式、篆法、章法、刀法、杂识七部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处女作;二是他聆听了郭沫若的演讲,并刻制了一方姓名章赠给了郭沫若,这成为他们建立终身友谊的起点。
1929年,学校开办高中艺术科,他被破例聘为高中艺术科教员,其他公办学校也纷纷邀请他去兼课,傅抱石渐渐成了名师。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花半年时间完成了6万字的《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在那个信息不畅、原始资料深藏私人箧笥的年代,这算是很大的学术成果了。
1931年,傅抱石得到了其梦寐以求的《黄士陵自存印谱》。说起对《黄牧甫印谱》的喜爱,还得从傅抱石在省立一师读书时谈起。当时他有位国文老师叫王简庵,亦精于治印,师生俩常在一起探讨篆刻艺术,据王简庵介绍,黄牧甫矢志不渝地钻研篆刻艺术,客居南昌十来年,其印章品位不在赵之谦之下,王简庵还告诉傅抱石,黄牧甫遗存的印谱有十几本,收入自刻的佳印几千方,现在都在其儿子黄少牧手里。傅抱石听了很兴奋,请王简庵写了一封介绍信,就到江西新建县去找黄少牧。然而,三次登门拜访都遭冷遇,但他没有放弃对黄牧甫印艺的研习。
《黄士陵自存印谱》共钤有四千多方印蜕,大致能看出黄牧甫篆刻艺术的演变与发展走向,许多印章还附有黄牧甫手批蝇头小楷,说明篆刻的背景、缘由和心得体会,其功夫之深确实为一般印人所不能及。这样宝贵的度世金针岂能让它尘封书架?想到这里,傅抱石决定重新剪贴、整理这套印谱。他将黄牧甫印谱中同一方印章钤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印蜕剪开,一个个分贴在空白印谱上。他边剪贴边归纳欣赏,对特别精致的印章,还在旁边做上记号,写上欣赏心得。在20多天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工作到夜深人静。
如果说傅抱石的篆刻发源于民间和自学,那么,通过撰写《摹印学》和对《二金蝶堂印谱》与《黄牧甫自存印谱》的深入研习,他的篆刻艺术有了质的飞跃。
傅抱石学生的叔叔张老板邀请傅抱石到店里悬牌刻印,并帮着出主意:如今的人重铜印而不重石印,铜印有富贵之气,刻石印不如刻铜印。而秦汉玺印中就有凿印一说,傅抱石也正想尝试一番。
要在铜面上刻出令人满意的印文来,需要花费许多时间与心血。傅抱石先找了一个梨木制的印床,但再硬的木制印床也经不住敲打刻凿。后来,他觅得一个铜印夹,把印夹固定在饭桌的一角。印文设计好后,傅抱石一手捏小锤,一手握住钢刀,双手并用频频敲击。他经常忙到深更半夜,小锤敲凿之声砉砉然响个不停。
刻铜印不同于刻石印,用力轻则刻凿不深,达不到预计效果,用力重则会影响点画的质量。傅抱石细心体会,慢慢掌握了刻凿铜印的规律与技巧。那时他刻凿的铜印“锡鹿藏书”朱文古玺古朴典雅精劲遒丽,难能可贵的是印面效果显得有刀有笔,苍莽高古且极有品位。向傅抱石求印的人很多,有的顾客特意关照,务必请傅先生亲手刻凿,并附上边款,不许徒弟或学生代刻。
当时的傅抱石虽然年轻,他的篆刻艺术已经日臻完美。然而,艺术女神还有更美好的安排。1931年,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徐悲鸿带着学生到庐山写生,途经南昌时发现了傅抱石的艺术才华,当即建议拨官费让他去国外留学美术。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