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赵望云:在“长安画派”的盛名之外
青年时期赵望云
1956年在莫斯科的赵望云
晚年时期赵望云
导言:提及赵望云,人们必然联想到“长安画派”,知他是位大画家与“长安画派”的奠基者之一。关于其他,一直被历史烟云掩盖:他是“一个顶爱国的画家、一个成功的艺术教育家、一位开宗立派的国画大师、中国画革新的先锋……”
2017年04月13日 至 2017年05月14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西安站)》即将在陕西美术博物馆展出。1977年,赵望云先生逝世后,家属将其352件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此次展出其中的150余件以纪念赵望云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借此时机,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位被“疏冷”了太久的“艺高人正”的先生,这位理应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占据大量篇幅的先行者。
“长安画派”仅是望云先生艺术实践的“一个果实”,他的很多令人心折的贡献在“长安画派”之外。
1956年赵望云(右一)与石鲁(左二)等在埃及访问写生
20世纪50年代,赵望云(后排左一)与汪锋(前排左一)、常黎夫等合影
1962年为《甘肃画报》作画
1962年为学生做示范
1961年在社会主义教育学院
那就从“长安画派”说起吧
今天的人们熟知赵望云,是从“长安画派”开始的,那么我们便从“长安画派”说起吧。
戏剧的开端总从全剧的四分之三高潮处开启,如果赵望云先生的人生是一部起合转承的大戏,那么“长安画派”的那一段,恰好是他戏剧的四分之三处。
1961年,中国的辛丑年,那一年赵望云先生 55岁。那年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有:春,同何海霞、康师尧、李梓盛等深入秦岭山区,在宁陕县火地塘林区写生。8月,到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学习。10月1日,与石鲁、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方济众一起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国画习作展”。画展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新颖的时代气息,引起全国画坛关注,被誉为“长安画派”。本年度创作有《森林伐木》、《林间山径》、《秋林归牧》、《火地塘写景》、《浓密的山林》、《林场》、《延安道上》、《春耕图》、《西山之雪》、《雨后春游》、《西山古松》、《林区写生组画》等。
巴山春耕 1958年 赵望云 150×82厘米 国画
雪天驮运图 1954年 赵望云 146.5×80厘米 国画
万山丛中 144x313cm 1955年
幽谷新村 129.1×68cm 1960年
晚秋 1962年 赵望云 83×50厘米 国画
“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具体解决传统艺术形式时代化这一重大而艰巨的课题,在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了经验,”美术批评家、《从学徒到大师---画家赵望云》的作者程征在书中序言这样评价,同时告诉读者,“长安画派这一支国画新军大体由两支力量组成的。抗日战争时期,西安是大西北的文化中心,许多画家聚集到这里,当赵望云1942年从四川来此定居之后,就成为西安画家的核心。他组织画会,创办刊物,开设美术社,组织画展等等,初步奠定了西安画坛的基础力量。随着全国解放,又一批国画家从解放区来到西安,他们较早接受了延安文艺思想,其代表人物是石鲁。”
那时,赵望云先生是全国美协西安分会的主席,是从民国走来践行“艺术大众化”的平民画家,早已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盛名。石鲁从延安到西安后,从版画创作再度转向中国画,他坦言:“受影响的第一个人便是赵望云”。
程征先生这样评价赵望云和石鲁:“他们一个是杜甫,一个李白”。赵望云“农村写生”出身,一直实践中国画革新,关注民间疾苦,“从不画不劳动者”;石鲁天纵其才,具有系统的理论和所向披靡的独创精神。两位探险家都对“长安画派”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长安画派”在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自觉地努力逐渐形成,赵望云先生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但,“这也仅仅是其一生丰硕成果中的一个”。一直从事赵望云研究的批评家魏高良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