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再识赵望云:在“长安画派”的盛名之外【3】

刘爽
2017年04月12日08:35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小字号
原标题:【艺术人物】再识赵望云:在“长安画派”的盛名之外

  1973年的赵望云

  “图开西北”的拓荒者 晚年进入创作黄金时期

  赵望云曾说“为了描绘现实,我爱图画;为了寻找画材,我爱旅行。”在他人生履历中旅行写生或者是深入生活创作,始终贯穿于各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他深入冀中写生,《大公报》开辟“赵望云农村旅行写生”专栏;40年代三次西北旅行写生;50年代带领西安画家不断地深入生活,陕北、陕南、黄河沿岸、秦岭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大量来自于生活的作品。正是由于三次西北之行,赵望云爱上了这片厚土,并定居西安,成为西北文化事业的建设者和画坛西北风的拓荒者。

  1933年8月5日,赵望云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此后我要以这种神圣的责任,做为终生生命之寄托”。赵望云这样的说,终身在这样做。在生命的中后期,赵望云受到种种波折,但是只要他可以握笔,便坚持外出写生,坚持画“劳动者”。他的《牧羊图》、《边塞风光》、《深入祁连山》、《雪天驮运图》都呈现出西北风貌,这在中国画的历史上也是开先河者。

  青海湖风波 35x51cm 1973年

  深山欲雨1973年35×51cm

  深夜行1973年69x46.5cm

  霜林晓色 1976年 赵望云 65×33厘米 国画

  云深不知处1975年74×46cm

  竹林池塘 68x33cm 1976年

  紫竹园内即景 1972年 赵望云 25×105.5厘米 国画

  赵望云一生波折,晚年更是被被打成过“右派”、文革中被造反派连续批斗,最终导致左半身瘫痪。但是,其对于艺术的热诚从未消失,其子、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回忆:文革后期,父亲被美院的造反派不断斗争,终于有一次被打成半身不遂。他平时一直温和乐观,我记得那次他哭了,他说:“我怕我再不能拿起画笔了啊”。由于身体左半边瘫痪,右手还可以握笔,赵王望云依然坚持作画。这个时期的作品,注重强化主观情怀的表现,作品的意境呈现出诗化、音乐化的特色;艺术表现力也更加强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绘画成为其精神寄托,借此排除苦闷,却将一生精华释放出来。

  1976年赵望云70岁 ,“文革”结束,身体日弱,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病榻上坚持作画百余幅。这年的作品有:《竹林池塘》、《海水扬其波》、《山高气爽》、《清江一曲抱村流》、《松坡长泉》、《山色水声》、《霜林晓色》、《溪山幽静》、《幽林麋鹿》、《清夏》、《蜀山农舍》、《山村五月》、《终南山居图》、《春到人间》、《崖树临壑》、《汉南怀古》、《岭上青松》、《夏收晌午》、《山林飞瀑》、《秋山牧羊》、《秋色山野》等。

  1977年,71岁,3月29日,因病重治疗无效,在西安市中心医院逝世。赵望云一生立志创新,数度变法。他早年的作品泼辣、质朴,中年呈现出诗化、音乐化的特征,晚年更强化主观情意抒写,将本色、理想、魂魄化入老辣、拙厚之笔墨,意境新奇,形的松散化与神的内敛化,到达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

  也许,正因为生命后期诸多命运磨难,他的声名一直受到压抑,外界对其认知远不和其贡献成比例。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