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成都一工地发现盛唐时期人工园林遗址

2015年07月14日08:08    来源:华西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成都一工地发现盛唐时期人工园林遗址

瓷器

  瓷器

  发现3

  【瓷器】

  主要为本地青羊宫窑、邛窑等

  在现场,出土了汉代的“镇纸”,证明这里已经有文化活动。大量的唐、五代时期生活用瓷器以及瓦当、板瓦、青砖等建筑构件,瓷器器型又以碗、盘、盏、罐、壶等为主,主要为本地青羊宫窑、琉璃厂窑和邛窑产品,兼有少量外地窑口的青瓷器和三彩釉陶器,证明这里已经有人定居。

  有人定居的地方就有水。易立推测,水渠引水来自不远外的九里堤。九里堤原堤坝位于郫江(府河)东岸,东起现北较场附近,西至九里桥,全长十余里,历史上曾号称“九里长虹”。此地水利工程当肇始于李冰时期,三国时期,诸葛亮当时在前人基础上重建。九里堤可“防洪、护堤、护岸”,但更为重要的是“漂运修建宫城所需木材”。

  五代至北宋初,存在约200年左右的水渠被废弃后回填,到明代已经成为了一处墓地区。现场出土了明代的墓葬18座,已不见尸骨。但在墓区出土了一些石刻的“买地券”,这相当于现在的房产证的石质复刻版。“买地券”上未提及关于寺庙的只言片语,这些古人的房产,也在城外。/专/家/说

  这是一种怎样的关联呢?易立说,由于没有文字佐证,现阶段有3种推测:一是万佛寺的一部分,也就是唐代净众寺;另一种猜测,则是私家园林的一部分,例如某个达官贵人的私家花园;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皇家园林。

  成都市考古队专家易立:极可能是万佛寺的园林

  ·考古推断

  极可能是万佛寺的一部分

  “皇家园林”的推测最先被排除,唐代的益州城,整个城的大小都没有超过现在的一环路,这座园林,位置处于当时的成都城外,属于“郊外”范畴。而皇家园林,多在皇城内修建,例如东华门遗址的摩诃池。

  考古人员倾向于第一种可能性,首先是沟渠里发掘出了零星佛像,均是石制且残件,年代集中在南朝到隋唐时期的,规格比较小。然后是出土的瓷器,大部分是来自青羊宫窑,为粗朴耐用的粗瓷。一个碗有约1厘米厚,拿起来“沉甸甸”的,吃顿饭简直就是对臂力的考验。碗分明是青釉瓷却看起来更接近我们现在用的砂锅、土碗等。“高档瓷器肯定是轻薄透影的。”易立说,由此看来,在这里生活的群体,身份不会太显赫,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这里是净众寺院的一部分。

  ·重要价值

  有助于研究古时成都历史

  研究表明,隋唐五代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重要发展阶段,很多官僚贵族都在自家或别墅区穿池堆山,树花置石。这一时期的园林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皇家园林、寺院园林和私家园林三个类型,全国范围内园林之繁盛,具体数量难以准确统计,其中以成都府为中心的剑南道又是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如著名的浣花溪草堂、徐卿草堂、朱山人水亭、卢照龄山庄等。

  通锦路古遗址的发现,是近年来继东华门的摩诃池以外,成都市区再次发掘出园林遗址,对于研究隋唐五代时期成都地区的园林建筑和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看/历/史

  万佛寺

  古时成都西北门外的千年古刹

  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成都西门外半里的万佛桥,一个农民在地里劳作,锄头突然碰到一个硬物,刨出来一看,是个佛头,继续挖下去,挖出了“百余”残石佛像。时任四川成绵龙茂兵备道并署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的王廉生在《天壤阁笔记》中记载,当时出土的佛像“大者如屋,小者卷石,皆无首或有首无身,无一完者……”

  此后,这里又常常出土佛像。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些石块才拼凑出古寺的历史:古寺在南北朝时期名为安浦寺,唐代开元十六年(728年)由高丽国僧人释无相重建,改名净众寺。唐末,净众寺被毁,唐宣宗年间(810-859年)再次复兴。宋代名为净因寺,南宋孝宗隆兴年间曾一度为交子务所在地,而成都人熟知的“万佛寺”这个称呼,是明代才确定下来的。这座寺庙明末清初毁于战火,此后再不复见于史料记载。

  陆续出土的佛像,使得历史上著名的万佛寺再次出现在成都人的视野中。时至今日,四川博物院的“万佛寺石刻馆”展出着这里出土佛像,宣告着南朝时期的四川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上一页
(责编:魏欣宁、潘佳佳)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