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嘉德春拍蓄势待发 潘天寿李可染巨制领衔大观之夜【11】

2015年05月07日09:20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    手机看新闻

  邮品钱币

  收藏生于最初的喜爱,盛于切磋研究,泯于金钱利益纠葛。置于收藏夹中的一张张邮票、穿起来的一枚枚古钱,深埋心中的偶像手迹,不仅曾是许多人第一份收藏,更晕染着旧时的光阴,牵绊着儿时的记忆,印证着心中最初的温暖。在这暖人的春光中,嘉德邮品钱币部推出“名人手迹 签名收藏”、“邮品”、“钱币 金银器”、“李伟先 王士平收藏 纸钞”四大专场,共2000 余件精品,带着浓浓的情意,待众藏家一同来追寻最初的美好。

  【方寸古逸——钱币、金银器】

  历代钱币,自夏商海贝为货币至后代方孔圜钱、近现代机制币,每一枚钱币都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凝注其中,流传遍及华夏大地。今春“钱币 金银器”专场,以古钱、近现代金银币、金银锭、金银器四大版块为支撑,优中选优,汇集历代钱币精品五百余项,宴飨众藏家。

  金银锭,即元宝,贵金属称量货币,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媒介。虽然其造型缺乏一定规范,但其上简洁精练的铭文戳记,蕴含极深的文化历史内涵。今春金银锭版块甄选100余项,可谓精中选精,其中明“长沙府 天启元年 岁供足金”伍拾两金锭,金锭束腰船形,两端上翘,铸纹清晰,历经五百余年风雨沧桑,金光依旧。内錾二十三字铭文“长沙府 天启元年分岁供王府 足金五十两正 吏杨旭 匠赵”。“长沙府”,即长沙藩王府邸,“吏杨旭”应为监铸官,“匠赵”则为熔铸此枚金锭的金匠。据史料记载,天启元年,朱常淠承袭长沙昭靖王藩王位,此枚金锭即为当年所铸,可能与庆贺新藩王册封相关。金锭与历史两相印证,弥足珍贵。

  金银以其可塑之形,华贵之色,不朽之质,常被制作成重要纪念品或珍贵礼品,在达官显贵中相互馈赠。清“丁汝昌赠会统北洋水师提督衔二等第三宝星琅威理”大型银质纪念杯,一侧簪刻铭文详细记述光绪十三年(1887),琅威理从英、德两国接收并率领四艘新式快船远越重洋来华,以增北洋水师之军力一事的来龙去脉,琅威理以“靖远”为旗舰,至厦门与丁汝昌会合。此次接舰回华,不另设保险,节省了数十万两银,同时在琅威理的带领、训导下,中国年青的海军官兵们也在远洋航行中得到历练,所以“功绩实未可泯,故作器纪之”。琅威理治军严格,办事勤快,认真按照英国海军的条令训练,为海军官佐所敬惮。由于陆军出身的提督丁汝昌不懂海战,实际上琅威理肩负起北洋海军日常训练的全部事宜。他治军严明,办事勤勉,在舰队官兵中灌输英国海军的条令,风纪严肃。琅威理对北洋海军的操练倾注了大量心血,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而丁汝昌本人也认为:“洋员之在水师最得实益者,琅总查为第一”。此银杯由丁汝昌赠予琅威理,后为琅威理后人珍藏,现由海外归华,意义非凡。

  除此之外,邮品、纸钞等门类亦是珍品迭出:邮品总是寄托着思念,而信件总是在收信人的期盼中不慌不忙得缓缓到来,在书信间传递着悠悠的情愫。今春邮品共600 余项,分为清代、民国、解放区、新中国四大版块,各具特色,不乏佳品;纸钞自宋代产生至今,其品种纷繁,形式多样,票面不论文字或图案都带有大量信息,是研究相关金融、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迎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今春纸钞专场也突出红色题材,系统梳理解放区纸钞360 余项,亮点颇多。

明“长沙府 天启元年 岁供足金”伍拾两金锭 重:1805g

  明“长沙府 天启元年 岁供足金”伍拾两金锭 重:1805g

  【西风东渐—名人手迹 签名收藏】

  古往今来,名仕大家成为时代象征,而铭刻历史,岁月淘沙,他们的光辉越发耀眼,激励后人沿着先贤的道路执着不懈。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李斯特、瓦格纳、柏辽兹以热血激情演奏生命韵律;绘画大家德拉克罗瓦、米勒、列宾绘画样稿勾勒别样心境;文学巨匠大仲马、夏洛蒂 勃朗特、玛丽 雪莱、拜伦、勃朗宁剖析人间悲喜唤醒沉睡灵魂;思想伟人黑格尔、尼采、叔本华人以缜密思辨启迪众人心智;科学巨人牛顿、爱因斯坦、高斯、爱迪生以不懈实验和伟大发现引领未来;二战骁勇将士戴高乐、丘吉尔、朱可夫以鲜血保卫和平。后续数篇精彩文章深度探索西方手稿的无限魅力,在此便再不再多作赘述。今春嘉德“名人手迹 签名收藏”专场汇集中外名人墨迹芳痕,与君共睹名仕风采。

  “存在即合理”——近三百年前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写出这句标志性的警句。时光悄逝,万物变幻,但思想不朽,如春风雨露般得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黑格尔 致哲学家弗里德里希亲笔信函”,是黑格尔1826 年9 月11 日于柏林致信慕尼黑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 伊曼努埃尔 尼塔默,娓娓道来地解释自己无法应邀前往慕尼黑拜访后者,但准备派遣自己的学生代为前往,并讲述自己在柏林的工作情况、身边的人物,同时关心后者的近况及其身边环境。书信普普通通,但普普通通的书信反映出远非普普通通的内容。首先,书信直接反映出黑格尔勤奋的工作态度。其次,书信字里行间反映出,当时的德国大学笼罩在天主教与新教相互斗争的氛围中。再有,书信除了直接反映和字里行间反映的内容之外,还隐藏着一条线索,这就是黑格尔与尼塔默的默契友谊。

  “基督自上帝那里收到这个预言,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以及地下,没有人能够或是值得来打开,能观看那书卷的,直到基督出现,并从上帝之手中接受它,因此他定是从死亡中复活,他是从死亡中醒来的第一人,他用他的死亡赢得了这样的价值。他配拿书卷,配揭开七印,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解救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又使他们成为国民,做他父神的祭司,他们将在地上掌权。” 很难想象这份书写优雅,引经据典,充满虔诚宗教色彩的手稿,其书写者却是伟大的科学泰斗,经典物理学的擎天巨柱,艾萨克 牛顿爵士。至今,少数有传承纪录的牛顿手稿,即1936 年拍卖的朴茨茅斯家族藏品,仍藏于私人之手,藏家多对此秘而不宣。这里出现的这份牛顿手稿,在1936 年的苏富比拍卖中有明确纪录,被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正在进行的“牛顿项目” 收录,带有项目主持人曼德博教授的认证。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张卉、鲁婧)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