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卿作薄意摆件,在2014年福建东南春拍上以超过百万元的价格成交。
一些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寿山石作品逆市而动,创下高价。
元宵节过后,本应热闹起来的寿山石市场依然气氛冷清,有些店铺贴出了“本店转让”的广告。
本报记者 何光锐文/图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是苏轼《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水落石出”,用来形容当下的寿山石市场,却是十分恰当的。
升值“神话”回归现实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但对于福州数千家寿山石经营者来说,“冬天”远没有过去。在几家主要的寿山石集中性市场,不见往日人头攒动的盛况,不少店主碰面时问一句:“寿山石行情还要多久才会热起来?”
当代工艺品及当代书画,正处于行情的低谷。就寿山石来说,商家单件作品以百万元以上价格成交的信息现在很少听得到。笔者熟悉的一家店铺,2011年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此后逐年下降,2014年只做了100多万元。有人会以拍卖会的成交额和成交率提出异议,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在调整行情下,拍卖行谨慎地把征集重点放在一些具有收藏价值的精品,以及低价位拍品这两个“端头”上。而如果大量上拍那些材料成本高而工艺普通的作品,必然导致相当比例的流拍。
多年前就有人指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由“礼品”推动的。这是一句大实话。寿山石的价值发现,源于文人的把玩、篆刻,以及由此延伸而来的工艺雕刻,这也是寿山石文化的本意和寿山石市场的本质需求。但近十来年,收藏的需求只占极小的比例。礼品馈赠,尤其是所谓的“雅贿”构成了最大需求,其次是以升值获利为目的的投资行为,以及受升值“神话”诱惑而进入的投机热钱。这几种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加上寿山石文化的不断传播,把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艺术品整体补涨而形成的寿山石热,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雕刻队伍迅速扩大,雕工价格从几百元涨至几千、几万甚至数十万元;经营者利润丰厚,拉动亲戚朋友滚雪球般进入;原产地福州的集中性寿山石交易市场不断开张,多达十几个;寿山石热扩展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甚至包括西部地区;作为不可再生珍贵资源的寿山石,价格一路攀升,令人惊叹。
然而,从2012年开始,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寿山石市场由热转冷,当初加入“抢购”热潮的投机客消失无踪,投资收藏者止步观望。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强,作为市场支撑力量的礼品需求急剧萎缩。于是,先前作为礼品的中低档寿山石产品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板块,而高端礼品由于持有者的惜售心理,处于有价无市状态。许多以经营礼品为主的店家乏人问冿,甚至到了付不起店租的程度。
“新常态”下潜流涌动
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大部分寿山石行业的从业者们还没有意识到,寿山石价格只涨不跌直线上升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寿山石市场步入了“新常态”。
那么,寿山石市场的“水落石出”将带来怎样的效应?一方面,随着“潮水”落去,以往因“涨潮”造成的泥沙俱起、鱼龙混杂,大量徒有寿山石之名、不具备欣赏与收藏价值的低端产品,将被挤去泡沫,沉淀在市场底部,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消化。另一方面,那些承载着寿山石文化中的材料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作品,将浮出水面,更加吸引收藏爱好者与投资者的视线。
“新常态”下的寿山石市场,有一些“潜流”正在涌动。例如,在最近几场寿山石大型拍卖会上,一些工料俱佳、艺术水准上乘的作品大受藏家青睐,逆市而动,创造出远高于预估的价格。寿山石经营队伍的分化趋势开始出现,一部分经营不善的商家必将转行退出,而那些综合素养较高的商家将崭露头角,因为艺术品行业毕竟需要一定的文化门坎。寿山石的经营模式也正在改变和提升,个别有实力的商家开始尝
试以艺术机构的形式策划展览,介入创意设计环节,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推广自身,网络拍卖、微店、群拍层出不穷。数万人的庞大雕工队伍面临优胜劣汰的考验,以前充斥市场的抄袭、模仿、重复行为将不受欢迎,年轻有活力的雕刻家注重学习,热衷与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人士交流。此外,在近年金石篆刻收藏热的带动下,原来在市场构成中所占甚微的篆刻印材,开始成为重要需求之一。
中国的整体经济终将实现成功转型,走出调整周期,真正让寿山石市场“水落石出”的,是反腐败对礼品需求的釜底抽薪。对于寿山石经营者来就,纠结于“行情什么时候转暖”没有太大意义,他们的当务之急,是摆脱过去形成的惯性思维,提高自身素质和深入对市场的认识。
可以预见的是,“水落石出”后的寿山石市场,将会让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怪现象”得到根本的转变,包括重石轻艺的倾向,一些徒有虚名的“大师”被过度追捧,好石头被当作“珠宝”,而篆刻家却只能使用劣质印材,等等。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