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藏家和拍卖行是这样联手炒高一幅画的

2015年02月11日08:23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手机看新闻

  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金钱与艺术的联姻更加牢不可破。正是在这一时期,宫廷里的国王、亲王和贵族地主终于将艺术市场拱手让给了欧洲的金融家和工业中产阶级。“富有的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富人对待艺术品的态度有着显著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国王、亲王和贵族们购买艺术品是为了收藏,而以商业为取向的中产阶级则是为了交易。”在研究艺术品市场长达30年、曾任英国保守党艺术部长顾问的戈弗雷·巴克(Godfrey Barker)笔下,160多年来,这群手握最重要艺术品的人似乎仅仅是“为金钱而艺术”。

  “无论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艺术品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金融玩具,一件艺术品高昂的价格能够衍生出新的高昂价格。”在《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一书序言中,他如此写道。去年末,该书中文版由三辉图书出版。

  巴克的观点也并非妄言,在这本书里,他以大量的例子说明了人们如何通过艺术品的流向、价格与金钱交易之间的关系,并回溯了160多年来,艺术品是如何在世界各国的权贵手中流传?艺术品价格又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起落?艺术品是如何被资本选中作为升值工具,而这一工具又缘何能够上演涨跌如此迅速的戏码?

  决定了他抱有上述看法的是巴克选择的观察角度:他将着眼点放在艺术品引发的金钱效应,而非艺术价值;他也将艺术品市场放在整个金融体系的起落中,而非艺术史中进行考察。因而,《名利场》一书所谈论的“艺术品”也仅仅是艺术品作为“投资标的”的一面,而并非艺术品所为人类带来的全部。无论“为艺术而艺术”亦或“为金钱而艺术”,这都是存在于这个时代的现实。但,《名利场》选择谈论的是后者。

  巴克认为:“艺术品市场之所以爆炸,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艺术市场容易被操纵。”而“当代艺术品的价格之所以上涨,是因为买下这些作品的人必定会让其上涨,他们策划了半打市场操纵来保证这一点。”在书中,巴克常常作如此犀利的表达。

梵高《鸢尾花》,1987年的竞拍价达到5390万美元。

  撑起高价的幽灵

  “我曾经问苏富比当代艺术部主管罗耶(Tobias Meyer),为何美国艺术家马克·罗克斯的画价曾在9年之中上涨9倍?他的回答是:因为收藏他画作的人的财富,在过去10年中增长了9倍,而新的藏家又源源不断涌入。”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巴克说。

  巴克的这句话颇具意味地阐明了艺术品价格背后的真正动因。书中屡次提到了这样一个带有典型性的故事,展现了艺术品价格是如何被一次次推高:1987年11月,澳大利亚的阿兰·邦德在与苏富比达成特殊约定后奋不顾身竞价,以5390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梵高的《鸢尾花》。在此之前,邦德与苏富比已经达成交易:只要最终报价高于5000万美元,他们就把一半的钱借给他。但最后,邦德依然无法拿出钱来支付这样的高价。最后,这幅画以4500万美元转而被卖给盖蒂博物馆,差额由邦德补足。

  这件虽然没有最终成交的艺术品依然激起了连锁反应。在看到《鸢尾花》卖出高价以后,巴黎交易商杜朗鲁约的后人立刻将德加的《洗衣妇》送到了伦敦拍卖会上。随后此画在1987年的拍卖会上以1370万美元的价格创下了德加的拍卖纪录。在艺术市场上,有这样一条规律:抬高一个艺术家的最高价格,已被证明必然导致这个艺术家的其他作品,甚至这位画家的对手身价的上涨。

  苏富比在《鸢尾花》交易中扮演的角色在1988年浮出市面,媒体指责拍卖行扭曲了艺术品市场的真正价格。但拍卖行认为:为买方寻求借贷并没有错。巴克还在书中指出,不光苏富比,很多拍卖行都为买房提供借贷服务,而抵押物则是拍卖行即将上拍的这件艺术品本身。巴克也写到这样的事实,这样的做法有时还会让拍卖行承受坏账的损失。“没有人知道拍卖行的坏账到底有多少,但也许颇为可观。2001年和2009年,标准普尔把苏富比的信用评级降至BB-("垃圾")级,认为该拍卖行"资本结构放贷过高",其借贷"容易成为坏账"。”巴克在书中写道。

下一页
(责编:张卉、赫英海)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