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策划>>艺术品上的“战争与和平”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3】

2014年07月31日17:33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图]

  《黄河大合唱》曲谱封面

  《黄河大合唱》曲谱——

  为抗战发出怒吼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军博政治部主任高明眼里闪着泪光,讲述着这首歌的来龙去脉。

  透过玻璃橱窗看着发黄的纸页,诵唱着《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即使是在这个伟大的音乐作品诞生71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感到热血涌动。

  《黄河大合唱》是用音乐吹响的警号。

  1938年,抗战正处在危急关头。诗人光未然第一次见到黄河壶口瀑布,被黄河的磅礴气势震撼,他脑子里联想起黄河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这不正像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吗?

  1939年,辗转到延安的他,下决心要把黄河的精、气、神写进诗中。经过一个月的创作,一首长诗《黄河大合唱》诞生。整诗以黄河为背景,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

  黄河震撼了光未然,光未然的诗也深深打动了作曲家冼星海。他潜伏许久的创作激情一下子爆发出来。在窑洞的6天6夜里,他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这部大型音乐作品。《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8个乐章,汇成了壮丽的交响史诗。

  毛泽东在观看了冼星海亲自指挥的演出后,连声称赞。周恩来亲笔给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很快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开来,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许多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战场,对抗日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如今,《黄河大合唱》曲谱静静地躺在展览柜里。很少有人知道它曾经历了怎样的炮火硝烟而得以幸存。高主任告诉我们,1944年,著名作家、记者爱泼斯坦曾对照它将歌词首次译成英文,为很多国际友人传唱。后来,爱泼斯坦将曲谱捐献了出来。

  当年的歌声犹在耳畔回响,发黄的《黄河大合唱》曲谱上的音符从未停止怒吼。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鲁婧、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