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策划>>艺术品上的“战争与和平”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2】

2014年07月31日17:33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图]

  杨靖宇的办公印章

  杨靖宇办公用的印章——

  无言有声的印证

  我凝视面前精美而凝重的印章:铜质,上部是造型生动的圆雕狮子钮,底部是阳刻的“杨靖宇印”4个隶书字。

  “这是抗日英雄杨靖宇办公用的印章……”

  斗转星移,硝烟在历史的天空缓缓散去,印章静静躺在博物馆里。

  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他,德才兼备,文武双全。35岁,他死得壮烈。

  1939年秋冬,为了应对日伪军的“大讨伐”,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冒着零下40℃严寒,带了极少部队与敌周旋。

  1940年2月15日晚,他身边只剩下了2名警卫员。几日后,两名战士去找食物时遇害。日军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这枚印章,判断杨靖宇就在附近,便增加兵力,封锁搜山。

  饿得发慌的杨靖宇,6天6夜粒米未进,只好拔一把草,抓一把白雪,从棉衣里扯一团发黄的棉絮,包成一团,强行咽下。

  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月圆如盘。他发着烧,在一个四周漏风的小低窝棚里,度过了人生最后一个夜晚。

  2月23日,日伪军包围了他,杨靖宇只身顽强战斗。交战20分钟,他的左腕被打中,啪嗒一声,手枪落地。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胸膛中弹,壮烈殉国。凶残的日军割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发现肠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全是枯草和棉絮,敌人震惊了……

  远在河南确山的母亲妻子儿女怎么都不相信将军会死。

  “你一定等他回来,一定要找到他呀!”母亲临死时从墙缝中摸出儿子离家前唯一的一张照片,对儿媳说。

  “记住,你爹叫马尚德,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去找……”妻子临终前又嘱咐儿女。

  “同志,你们认识我爹吗?我爹也是红军,叫马尚德……”儿女拿着照片寻找。

  十几年后,他们才知道人们称颂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就是他们日夜寻找的父亲。

  一枚铜质、精美而凝重的印章,如一粒圆润饱满的种子落入大地,在它落下的地方长出了一片浩荡的红高粱。1967年,吉林通化兴华镇农民柳明章在铲地时,捡到了被日军丢失的这枚印章,把它交给了当地公安部门,后被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印章的外表光滑圆润,在灯光照射下闪着光晕。我们想,将军的大手肯定无数次拿起它,又沉稳有力地在墨迹未干的纸上按下。从前,它一直在文件纸页上印证,如今,它仍然在历史的书页上镌刻印证。

  杨靖宇将军的印章印证着昨天、今天、明天。印章无言,印章有声。军博孔令义政委如是说。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鲁婧、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