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当下思索:文化缺位现象普遍--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中国画的当下思索:文化缺位现象普遍

孙 克

2013年08月12日08:4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画的当下思索

文化缺位更是当代青年画家较普遍的状态,其反应就是技术化倾向加重,精神性淡漠,“与照相机争功”的现象在各大展览会上比比皆是,相反,学养深厚,笔墨功力精湛,意蕴深刻悠远之作渐少。投资巨大的展览会令观众目不暇接,幅面巨大且越来越大,制作繁密工细,缺乏意趣的工细制作有“工匠”化的趋势,出现在急于事功的年轻画家们中较多。中国画特有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在淡化和消解,这是个大问题。

古老的中国画有据的历史,总有1800年以上。依随着中华文化发展的主线,从未间断的发展下来,东亚大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东方农耕文明和民族性,其演进发展造就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即尊崇自然和谐,相信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形成“中庸”哲学观念,适应简朴的满足和精神的丰富,崇尚道德伦理以保证族群、家族的稳定。因此,以伦理为核心、以中庸为主导,重简朴、含蓄、求精神、意趣的诗性特征,贯穿于诗文、书法、绘画中。

中国画的发展过程漫长而稳定。虽然早期以“明劝戒,著升沉”(谢赫)“成教化,助人伦”(张彦远)为宗旨的人物画为主体,这一点和西方以宗教人物画为主体的情况近似。但宗教文化从未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钱穆先生分析说:自隋唐以后,绘画即由“从贵族和宗教方面过渡到平民社会与日常人生方面来的一大趋势”(《中国文化史导论》),山水、花鸟画兴起。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士人阶层成为画家主流并主导艺术审美趣味方向。如果说盛唐、五代时期职业画家尚能与士大夫型画家分庭抗礼的话,则宋代以后由于文人画逐渐抬头,非职业化渐成趋势。文人画自元明至清末逾千年,发展变化毋庸说是过于缓慢了,在农业社会自给经济为主导,商业资本被压抑的情况下,缺少社会经济推动力是其主因。

农耕文化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追求和谐、安足、静定、素朴的人生价值,田园生活的安定闲适趣味,成为得意与失意的士大夫们的理想图景,“归老田园”几乎是所有从政士人的愿望。这种田园理想是山水画花鸟画存在的精神依据也是文人画为主导的中国画传承不衰的支撑力。反思人类发展史,我们看到,对权力和财富的无限制的追求,造成现代人在技术进步和财富积累方面出现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困惑,贪婪的背面就是绝望,二者并存。可以断言,当人类能够迁居到以光年计的外行星前,地球可能早已毁灭了。我常想为什么思想家科学家不去研究人类在地球家园长治久安的生活下去的办法呢?回过头来,朴素的田园生活大概是不很奢侈的理想吧?所以,源于农耕文化理想的中国画也还有存在下去的理由。

以士大夫为艺术活动的主体,在中国形成了“尚雅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评判标准,雅与俗的分野明确,泾渭分明。画得不专业不精彩不要紧,就是不能“俗”,因为“唯俗不可医”,沾了俗气就没治了。因此“江湖、市井”二气,要绝对避免,“江湖”气近霸悍,“市井”气则近甜俗。在具有文化性的中国画来讲,“雅、俗”的判断十分重要。同样的“尚简文化”也是重要的判断标准,从古诗、古文讲究炼句、炼字,到绘画以简古为尚。

近代以来一百余年间,文化西来,给中国画以冲击,独家一统局面不再,油画、新版画出现,西式教学的美术教育带来的改变更大。但中国画仍有其地位,仍延其固有轨道前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等大家以及各地传统中国画家全都不改初衷,照画不误,其“雅、俗”价值判断,无大改变。截止到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画家们在贫穷、困顿、受歧视、“被改造”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不改初衷,中国画的精神没有动摇。

80年代,国门开放,西方现代文化思潮涌进,有人敏锐地感到危机,并发出惊呼。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多年极左思想禁锢在逐步解除,经济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成长,带给画家们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实力推动中国画展览、出版、宣传等达到空前的兴旺。30多年来中国画事业的发展可以从组织上看:各地美协、画院、画会种种极为活跃,从人员看,全国各地专业的、业余的画家难以计数,经济推动下,画廊、拍卖行、经纪人逐渐走向成熟,逐渐为画家和社会接受。可以说,在当下我国的文化管理体制下,画家们的生活得到保障,创作十分自由而活跃,处于良好的生态下。而多年来一直紧张关注的西方现代艺术,虽然在国内也不时地泛起阵阵涟漪,但是影响有限。这大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维习惯,难以接受西方追求新异的极端思维有关。我们高兴地看到,增强的国力和巨大的财富,使今天中国人得以扬眉吐气,也使中国画有了日渐兴旺的国内市场,为中国画走出国门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可能。

不过,我们要关注和思索的是源于中国画自身在新的社会转型期间,在市场经济深入的影响下形成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画发展遇到的问题主要还是以下两项:

首先,千年的中国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被其文化精神所蒙养。经过漫长的传承与积累,留下不同时代的经典之作以及独特完整的价值判断标准。就中国画的主流价值来讲,它属于阳春白雪类型的雅文化。但是,在20世纪以来的“西化”思潮下,传统文化逐渐被消解和淡化,接受现代美术教育的画家苦于文化不足和中西文化的格格不入而处于风格混杂不“纯”之地。文化缺位更是当代青年画家较普遍的状态,其反应就是技术化倾向加重,精神性淡漠,“与照相机争功”的现象在各大展览会上比比皆是,相反,学养深厚,笔墨功力精湛,意蕴深刻悠远之作渐少。投资巨大的展览会令观众目不暇接,幅面巨大且越来越大,制作繁密工细,缺乏意趣的工细制作有“工匠”化的趋势,出现在急于事功的年轻画家们中较多。中国画特有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在淡化和消解,这是个大问题。

其次,近年来在市场经济驱动下,金钱席卷社会,艺术品继房市、股市之后,正成为第三个被看中的投资目标。拍卖行、交易所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对于千百年来从未经过市场价值交换洗礼的中国画艺术,从来安贫乐道、耻于言利的画家们,受到尊崇追捧得到一点实惠,犹如甘霖天降。无奈这是千载难遇的大雨,密集而突然,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冲决河湖堤坝,生态环境值得忧虑。把艺术品当股票进行炒作的“创新”闻所未闻。市场资本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君不见,小报杂志欢呼中国艺术品跨进“亿元时代”,水涨船高,引无数画家竟折腰,这边润例相约疯长,那边流水线官司未了。人们都不会否认作画是“寂寞之道”这个道理,只有关注人生、贴近生活、潜心作画、精益求精,才能出精品出人才。如今,好人材苗子有几人能逃市场洪流的席卷?现实情况需要我们更加认真严密地观察。

(作者为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编:鲁婧、赫英海)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