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现身王翚《康熙南巡图稿》【2】--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甄嬛”现身王翚《康熙南巡图稿》【2】

2013年08月01日14:07    来源:匡时拍卖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甄嬛”现身王翚《康熙南巡图稿》

崇庆皇太后

  正如聂崇正先生所说:“从目前存世的作品看,稿本反倒是比正图还要稀少。以《康熙南巡图》为例,正图尚存有九卷,而稿本却只有四卷(其中有两个残卷)。在此之前,我们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乾隆南巡图》卷和《万寿图》卷也有稿本存留人间。”因而从稀缺性上来讲,这样的白描稿本,反而比正本更为一卷难求。像大名鼎鼎的《朝元仙杖图》(美国私人收藏),同为当时正式作画前白描稿本,当时或许并不为人看重,然而在今日,其艺术价值与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世所公认的。

  从卷尾的跋文可知,张大千曾多次出示此图卷请其朋友作跋,可见其对此图极为看重,并对能将此图收入囊中一事颇为得意,溥儒(1896-1963)的跋文则是用《诗经》、《楚辞》中的典故作诗敬题,二人对此件作品都推重备至。

  此图纪录的是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皇太后六十大寿时的盛况。乾隆对于自己的母亲十分敬爱,将母亲生日庆典办得极为隆重奢华。画家投皇帝所好,更是不遗余力将太后万寿圣典的盛况展现于笔下。聂崇正先生指出,此图的“正图及稿本应当都有四卷,画的是皇太后车驾一行等,从清漪园(即后来之颐和园)出发,顺长河经海淀,过西直门外之高粱桥,然后进入京城西北的城门西直门,经新街口、至西四牌楼,过西安门、西苑金鳌玉栋桥,进入现今的北长街,穿过紫禁城的西华门,最后抵达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沿途的热闹场面。”据此来看白描本描绘的即为西直门内的北京城市风光。

  细观此图,以街景描绘为主,通过物象排布与人物活动的描绘,极力烘托当时北京城的繁华热闹。此卷起首处绘有一座半隐的城门,或许就是北京城的西门,门内沿街分布有多个戏台,台上正进行着戏剧表演,百姓们在台下围得水泄不通,画面向左展开,继而又是一座露天戏台,依山傍水,台下观众依旧众多,继续向左,为两座西洋风格的建筑,同样被表现为戏台,下有众多百姓观戏。此一段的描绘重点即为“观戏”,配合着此图为太后庆寿的主旨。物象虽众,然则画面布局疏密有致,以人物的行进方向引导观者视线缓缓向左移动。第二段的描绘重点则是在街道两旁迎接太后的仪仗队列,此段百姓不再汇聚于街道中心,而被安排在街道两旁的楼中观礼,分列于街道两旁的仪仗队伍整齐有序,让开街心等待太后的驾幸,营造出一派森严而隆重的皇家气象。在这两段中,画家皆着力刻画市井之繁华与百姓之安乐,戏台与路边建筑物皆张灯结彩,彰显了欢庆太后生日的主题。

  此白描本对城市景象的描绘,延续了北宋以来《清明上河图》的传统,同时融入了清代皇家的审美趣味。比如卷中所绘西洋建筑,在《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有着类似西洋建筑物的描绘,在有着“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中,更有西洋建筑景观群,可见西洋风的建筑,在当时极为皇帝所欣赏。另一方面,此图也延续了自《康熙南巡图》以来清代宫廷画家以长卷图绘重大历史事件的传统。虽则画面描绘内容庞杂,建筑群鳞次栉比,人物众多,然而画家很好的把握全局,疏密得宜,建筑有序,结构合理,人物虽多却不乱,且动态各有不同。可以说,此白描稿本充分展现了清代宫廷画家把握大场面绘画的高超技艺。

  由此看来,不论从研究清代历史的角度,抑或从艺术史、文化史的角度,此卷白描图皆为难得重要作品。

(责编:张卉、赫英海)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