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佑关公祠外一片狼藉。
咏梅关公祠被破坏严重。
悦龙关公祠墙外挂出了火锅店招牌。
芳村西塱古村多座祠堂被不恰当使用 连挂牌文物的祠堂也被租作货场
在旧时以“千年花香、百里河涌”而闻名的芳村,包括八条自然村的西塱古村祠堂众多,明代万历年间祠堂、清代同治年间古庙藏身于纵横街巷间。然而记者走访发现,这些祠堂的现状让人担心,不少被出租作仓库之用。念祖有祠,怡乐有地,部分村民对于祠堂、古庙的未来心存牵挂。
现状扫描
西塱下面包括麦村、江夏、南安、永安、大桥、花围、湛涌、裕安围共八条自然村。记者近日走进西塱内的6家祠堂、3家古庙。其中,2座祠堂、3座古庙属于区级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其余老建筑虽然在村民的宗族认同记忆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多数却被出租作仓库之用。
忧:昔日祠堂今作仓库
从车水马龙的花地大道南走进西塱江夏村,拐入小径,藏身货场内、被围墙遮挡的咏梅关公祠仅因“崭露头角”而被觅得。然而,由于围栏阻隔,记者无法靠近祠堂。围栏的一边是私人货场,祠堂正处在仓库用地之内。但从围栏外,仍可见祠堂已挂牌为“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记者发现,祠堂多处损毁严重:右次间被拆已不复存在,只靠一堵灰砖墙作支撑;祠堂的外地面被水泥灌注而填高了;左次间包台的麻石也断裂;祠堂梁柱被拉起四线街码(在架设变压器低压出线时用的)作为电线杆使用。
据资料,咏梅关公祠建于17世纪明万历年间,清代曾两次重修。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介绍称,咏梅龙关公祠的虾公梁石雕很有特色,因为梁上用人物石雕很少见,广州陈家祠的虾公梁石雕也没有用人物题材。
江夏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婆婆表示,祠前地坪已出租,现今用作货场,祠堂刚好位于货场用地范围内。她说,村里把祠堂出租是为了赚些经费,“否则清明行山、端午爬龙舟的经费哪里来?”
喜:后人集资修葺祠堂
记者走访南安村、麦村、大桥村和永安村发现,数座未被挂牌保护的宗祠建筑,都经历着被出租用作货仓的同一命运。
建于清朝的礼祐关公祠是南安村关氏的分支祠堂,深三进。记者看到,祠堂门外堆满建材,被喷上黄色和黑色涂鸦的石梁柱甚是抢眼。内部约700平方米的空间内布满排水管、马达、电线等基建工具,还在内部加建厨房、洗手间和客厅。第二、第三进梁架基本不全,已改为混凝土结构。
而悦龙关公祠的牌匾已被毁,仅能从关氏族人口耳相传中得知其名为“悦龙关公祠”。祠堂正面已加建外墙,被刷上白色石灰水,还挂上“火锅”的广告牌。
提到文祐关公祠,永安村村民关叔和其他村民无比自豪:“这应该是芳村最靓的祠堂,约十年前,关氏村民和侨胞集资90万重新修葺。” 文祐关公祠建于同治九年,广三路、深三进。目前,文祐关公祠成为村民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而遇上重要节日,西塱两大氏族之一的关氏族人都会在祠堂欢聚,举行活动。
专家访谈
警惕“合法性拆除”
记者:祠堂保护,难题在哪里?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大学建筑系教授汤国华:祠堂不应用作工厂或仓库,因为砖木结构存在火灾等消防隐患。目前祠堂保护存在难题有三: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怎样保护利用没有具体细则可循。二是对于修缮资金来源,有些村民可能存在误解,祠堂的保护首先要靠祠堂的后人,贫困地区才由国家予以扶持。第三种情况是某祠堂被定为文物,但后人不在,而祠堂所在地的另一家族并不积极维护,任其丢空荒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刘晖博士:祠堂保护的困难有两方面:一是不恰当使用,常见的是办工厂、做仓库、加建房子或阁楼,噪声、灰尘、机器产生的振动,都不利于祠堂的保护。二是不恰当的修复,很容易“修复性破坏”,比如贴瓷片就是常见的例子。
记者:历史建筑保护有何困难?
汤国华:法规未健全,名录未公布,是最大难题。目前,在历史建筑名录和地方性法规出台以前,有一种情况值得警惕注意,就是“合法性拆除”,对于已批复地块,在拆迁许可证未过期,和开发商与业权人谈妥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发生有价值的老建筑被拆毁的事件。
记者:祠堂的“活化”有哪些可行出路?
刘晖:目前珠三角地区一些“活化”祠堂的经验可作借鉴。比如,作为村民平时的活动室。在很多的城中村,年轻一辈对农业生产和村的历史已经很陌生,可把祠堂用作村史展示室,陈列出蓑衣、水车等农具,或展出民间工艺品。(文、图/记者莫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