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艺术园区众多,但大多都有局限性,除去复杂的业主关系,亏损经营、地皮空置率等虚假繁荣也一直困扰着国内的艺术园区。名声在外的北京798艺术区,由于高房租和商业环境等种种因素,只能做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断有一些画家外迁,甚至在周边形成了部分小型艺术圈。从2008年建立起来的一号地国际艺术区(以下简称“一号地”)也存在着同样问题。
园区角色关系复杂
一号地坐落在“北京最美的乡村”——何各庄村的西北处,园区占地49亩,由原北京市京广铝业联合公司的废旧厂房改造而成。一号地从2006年开始运营,2008年被朝阳区政府定为“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一号地主要创始人之一洪金桥介绍,在一号地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在建设初期帮助很大,当年给了3年无息贷款。艺术公寓、行政用地、辅助设施等也有来自政府方面的投资。一号地共分6个板块,部分属于政府主持,除了政府投资规划的区域,由一号地自己投资的部分依靠园区管理的收益来维持。“因为我们就是一个管理方,兴建和开发都要另外招商的,有些空间甚至是画廊机构直接自己设计改造。”简单地说,一号地和入驻的艺术机构和商业机构是业主和物业的关系。“艺术园区对当地其他产业有一定驱动力,对地方经济有一定的带动作用,无论是提升当地形象还是出于其他原因,现在地方政府支持兴建文化产业园区的很多。”洪金桥说。
洪金桥表示,国内艺术园区的生存都比较困难。拿798艺术区来说,虽然热闹,但大多都是旅游人群。从总体来看,艺术品市场的盘子很大,而艺术内容又是新型城市的需要,所以大到地方政府、小到一些艺术金融机构,都在介入艺术品市场,支持艺术园区建设或艺术节的兴办。
戚彧曾经担任一号地的规划设计总监,他也曾在多地主持设计过艺术园区,他认为,北京艺术园区的情况还可以从市场规律角度来理解。全国只有少数几家画院是享有政府编制的,北京光自由艺术家就集聚了三四十万(包括画家、音乐人等),京外的艺术区更加维持不下去,很多都是由当地政府主持,利用免息免税等政策吸引独立艺术家进驻。另外,北京的艺术园区,如798、宋庄、一号地基本都是属于自发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有政府介入进行一定管理,这种自发形成的园区业主关系都比较复杂。而京外的艺术园区大多是政府主导操作的。
艺术区业态单一
运营7年以来,一号地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洪金桥介绍,从招租情况看,现在入驻园区的艺术机构有20多家,艺术家超过150人,但一号地园区比较大,对周围也有一定辐射力,周边有1500名以上的艺术工作者,他们有的租赁附近农民的房子,扎堆聚集在一号地周围。
在园区的艺术定位把关和吸引画廊入驻的手段上,戚彧说,无论是798、宋庄,还是其他艺术园区,目前北京的园区都实行艺术机构交得起租金就能进驻,并没有特别要求。他认为,艺术定位就像画家的风格流派一样,也是基于艺术家和社会的状态而不停变化的,他们并没有设定一个主导性定位。“国外有一些会设门槛的艺术区,他们走比较高端的路线,但这些艺术区经营机构背后通常有财团支持。业态不同,产生的门槛也不同。目前国内的艺术区还只是艺术机构里最基础的一环,只是起到一个简单的管理作用,就是业主和租赁的关系。并且不设门槛,基本都是草根艺术区。”戚彧说,他们也没有管委会,只有一个由入驻机构自发组成的企业联合会。
那艺术园区和众多艺术机构有没有必要设立?戚彧认为,既然国家已经在艺术产业和事业上进行了区分,那么就等于肯定了艺术品产业化的尝试。而中国艺术品市场行情火爆,客观上又有众多艺术家需要场地进行各种展览交易活动,其他文化产业的产品也可以附加到艺术区形态里,因此导致现在艺术园区泡沫化严重。
洪金桥也有遗憾,那就是一号地的功能目前“少得可怜”。他表示,之前他们也曾免费给一些独立艺术家提供过展场,一号地未来会吸纳一些艺术品金融机构进驻,并主动突破,参与到艺术家的策展、活动组织甚至艺术家经纪中去,尽可能多得发挥园区功能。
市场泡沫是必然过程
戚彧表示,目前北京的艺术区虽然规模都很大,而艺术市场又那么火爆,总会让人衡量起艺术园区的产值问题。事实上,按现在艺术产业化的市场规律算,即按画家画作的市值行情算,每个艺术区的艺术产值都是庞大的,但都是无法取证的,没有真正公布过。“首先是画廊交易的不可取证,其次艺术税收等也存在巨大漏洞。艺术家在我们这儿创作的作品未必在我们这儿交易。”戚彧说,尽管艺术园区和整个艺术市场的虚火很重,但如果扑灭暗箱操作等泡沫,一些良性泡沫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泡沫,关键在于过程中建立起艺术市场的秩序和管理体制。未来艺术园区、文交所、艺术金融等艺术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会走向理性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