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日常生活的“艺术化”

马明宸

2013年07月01日08: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尽善尽美”。这是孔子在《论语》中为后人确立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也逐渐在后世扩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核心。“尽善尽美”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指向性规定:“尽善”是指人的生存活动首先要追求功利价值,因为人首先是一个生物存在,衣食住行、性健寿娱是人存在的生理物质基础,所以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基本追求就是功利价值并且实现它的最大化,这就是“尽善”;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并不仅仅停留于这种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上,人在生理需要满足的基础上还有更高一个层次的追求,那就是“尽美”。人还要追求超功利的审美境界,从而把自己的人生提升到一种审美境域,进入一种审美状态。所以说“尽美”至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人之为人的一个终极诉求。

一说到审美,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个人之外的对象世界,因为人是审美的主体,只有个人之外的对象世界才能和人发生审美关系,这是传统艺术观念给人的误导。一些美学观念认为艺术是审美的半壁江山,因而艺术创造成了艺术家的专利,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恩赐,只有艺术家才是审美的追求者和发现者,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只是审美创造彼岸的观者和受众,这是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于审美的严重误解。我们突破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惯性认识,其实审美就发生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境域主要是人对自己的审美关系,人以审美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全部生活,审美成为人自身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人全部生活的一个基本维度。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一种对于自我审美意境的追求、建构和体验之中。也只有进入了这种审美状态,人才获得了本真的自我,审美境域成为现实的个人存在以及持续的动力与源泉,因而审美成为现实生存的一个基本核心和宗旨:人,审美地生活着。

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境域比较起来,艺术仅仅是审美视野中非常渺小的一个领域。只是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境域往往习焉不察,日用平常而不知。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境域首先表现在人的物质生活层面的美化,人们要美化自己和生存空间:美容美发、美食美居,力求把自己的自然形体和日常生活世界都提升到审美的境界;这是静态的审美追求,动态的审美追求就是人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过程中都讲究气质风度、风流潇洒;再大到整个人格的个性风采、神秘浪漫;总体生活历程的戏剧意味、传奇色彩;以及日常语汇中追求的生活“滋味、情调”,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审美追求和意境建构。

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境域建构还表现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工作,一旦陷入了人僵化和枯燥状态的时候都经常会说“能不能艺术一点儿”, 人们有时候还说政治是一门艺术,领导组织工作要讲究艺术。在很多技术实践了一定阶段之后,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时期,人们最后都要讲求进入“艺术化”的境界,《庄子·内篇·养生主》中讲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描述了一个日常体力劳作者达到审美境界的例子,包括“熟能生巧”等等,人在追求甚至整个人生乃至全部日常世界时都要“艺术化”,这种“艺术化”的诉求,就是日常生活世界中非艺术领域的审美境域建构。李泽厚先生强调人的实践活动需要把握一个“度”,我认为这个“度”也就是日常生活世界中所说的“艺术”,这个“度”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人把握到这个“度”的刹那产生的体验就是审美,所以李说美学是第一哲学。

在传统的艺术观念之中,诗书画印、钢琴、油画这些高雅和精英品类才成为纯粹的艺术,是审美眼光聚焦的对象,工艺装饰、民歌等则都是边缘化的、不纯粹的艺术。其实如果用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境域建构眼光来观照,正是这些介于使用与艺术之间的门类,包括通俗艺术、流行音乐,民间舞蹈、戏曲影视等才是日常生活世界审美境域建构的纯艺术。民间的原生态艺术、实用艺术,大众普及,通俗流行,成了建构日常生活审美境域的外在艺术主体,围绕着现实的个人。反而所谓的纯粹艺术,在被精英化、经典化之后孤立提纯出来,成为少数人从事的“崇高事业”,反而脱离了原生土壤,游离出日常生活世界,甚至被塞进了许多非艺术的内容而成为工具,沦落为理性的奴隶。日常生活世界的基本向度是审美的,人生最后的高妙境界都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经由此“度”,人的整个生活才进入艺术的境界和审美的境域。

(作者为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

(责编:鲁婧、张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