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贴金彩绘石雕观音菩萨立像,北齐—隋,通高一百六十五厘米、像高一百三十六厘米,质地石灰石,青州市博物馆藏。 |
贴金彩绘石雕观音菩萨立像,北齐—隋,通高一百六十五厘米、像高一百三十六厘米,质地石灰石,青州市博物馆藏。 |
如今的山东省青州市与北齐时青州的地域范围相同,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曾一度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佛教传播中心之一,寺院林立。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青州及周边地区发现了近千件石佛造像和百余件金铜佛造像,自北魏至北宋,时间跨度达几百年,其中,尤以北魏晚期至北齐时期的文物出土较多,造像精美并富有地方特色。 山东青州市博物馆珍藏着一尊单体圆雕菩萨石立像。这尊造像1996年10月出土于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窖藏,是这座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窖藏中,众多出土造像的代表作。
这尊单体圆雕菩萨,椭圆形脸,五官清秀,轮廓分明,长目低垂,表情沉静。菩萨头戴透雕宝冠,冠中间饰一双手握珠串的化佛,额前贴有六个圆形发卷,脑后长发分为两束,沿双肩自然垂至上臂。菩萨肩披圆形和条形图案的帔帛,胸佩连珠、兽头衔花蕾等组成的项饰,身前背后装饰华丽的璎珞,腰系贴体长裙,裙前的坤带上雕有精致的化佛、兽头、摩尼珠、宝相花等图案。雕像服饰上还保留着红、绿等色的彩绘,局部显现有贴金。菩萨体态婀娜,跣足立于圆形莲台之上。从菩萨冠上雕饰化佛判断,这应是一尊观音菩萨造像。更引人注意的是,在其背面的裙带上墨书有“九月廿五日□”字样,有待进一步考证。
青州地区的佛教造像被业界称为“青州样式”,是北朝晚期佛教造像的突出代表。虽然北齐仅存在了27年,在佛教艺术史上却意义重大。由于北齐统治阶级恢复鲜卑人的习俗,同时青州素受南朝文化影响,印度笈多造像艺术与南朝张僧繇“面短而艳”的艺术风格的传入,让青州地区的造像艺术一改前朝“秀骨清像”的审美,形成了“面型渐趋丰颐,衣纹渐趋简洁”的薄衣佛像新风格,其中尤以龙兴寺造像最具地方特色而广受关注。
从造型形制上,北齐时期龙兴寺造像中单体圆雕造像的数量增多,而背屏式造像趋于减少。菩萨像所受仪轨约束较少,往往雕刻精美,有较强的世俗生活气息。这尊菩萨像便是龙兴寺菩萨造像中最精致的一尊,仅在冠饰、耳部和右手处有少许残缺,体现出北齐造像中“青州样式”的造型特点和神采韵味。雕刻精致金彩同辉的菩萨像,全身比例恰到好处,造型端庄秀美,轮廓线简洁流畅,衣饰繁而不缛。菩萨宁静高贵,左手轻提帔帛和璎珞的动作增加了一丝动感,自然舒展,富有活力,表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造诣。
这尊本应在寺院里受人顶礼膜拜的贴金彩绘菩萨像为何被埋入地下?从发掘出土的最晚的造像和货币判断,这批造像被埋藏于北宋末南宋初年,这期间青州发生过重大战事,而且北宋时期,流行将残损的佛像等同为舍利集中埋葬的护法方式,就此,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带着人们的信仰被尘封了,几百年后,随着窖藏的出土,方得以重新面世。
本文配图由青州市博物馆提供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23日 12 版)
菩萨像头部
文物点评:
这尊单体圆雕菩萨,椭圆形脸,五官清秀,轮廓分明。宽宽的额头,柳叶形弯眉,长目低垂,表情沉静。头戴透雕宝冠,冠中间饰一双手握珠串的化佛。额前黑发仔细地梳成六个装饰性很强的圆形,脑后长发分成两束,沿双肩自然垂至上臂。菩萨体态匀称,挺拔健美。肩披饰圆形和条形图案的帔帛,胸佩连珠、兽头衔花蕾等组成的项饰,身前背后装饰华丽的璎珞。腰系贴体长裙,裙前的坤带上浅浮雕精致的化佛、兽头、摩尼珠、宝相花等图案。菩萨跣足立于圆形莲台上。从菩萨冠上雕饰化佛判断,这应是一尊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造像。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其背面的裙带上有墨书的“九月廿五日□”字样,这些字迹与造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考证。在菩萨的服饰上至今仍保留着红、绿等色彩绘和贴金。
这尊造像雕刻技法高超娴熟,表现手法精细。特点之一:全身比例恰到好处,造型端庄秀美。虽头部略大,但菩萨站立高度适宜,令人仰视,视觉效果绝佳;之二:简繁有序,相得益彰。身体轮廓线简洁流畅,体现了时代特点。衣饰精致富丽,尽显华贵,繁丽而不繁缛;之三:动静结合,表现精准。菩萨从面部表情到稳稳站立的体态,宁静高贵。而左手轻提帔帛和璎珞的动作增加了一丝动感,体态协调,自然舒展,富有活力;之四:刚柔相济,细致入微。一块坚硬的石头,经古代艺术家的精心雕琢,把宁静安详的表情、富有弹性的肌肤、柔软貼体的衣裙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尊菩萨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菩萨像裙部的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