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追逐与认同(艺坛走笔)
陶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的文化形态,我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陶艺以明显区别于传统陶瓷文化的艺术形式,开辟出一个新天地,却也慢慢陷入了文化身份认知的迷茫状态。人们开始追问关于中国现代陶艺的哲学本体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滞后于美国、日本等国。美国和日本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进行现代陶艺的探索,将抽象表现主义风格和个人艺术表达在陶艺中发挥到了极致,彰显了“艺”在离开“器”之后独特的审美特质。随着现代艺术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一些陶艺家也开始对传统陶瓷的装饰风格和实用功能进行反思,重新探索具有现代意味的艺术表达和审美特点。为摆脱传统文化的审美模式,及各种工业化、机械化带来的简单重复,一些陶艺家在创作风格和艺术思维上进行革新,从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中汲取灵感,将更多自己的艺术个性融入创作,产生了趣味性强、思想性深刻甚至具有批判精神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现代陶艺。
现代陶艺突破了传统陶瓷文化在功能、着色、纹饰、造型、材料等工艺方面的追求,更倾向于对艺术风格、个性表达、情感宣泄等方面的视觉展示和观念传达。这种重“艺”轻“器”的倾向,带给陶艺人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从而也为现代陶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激发了这门“泥与火的艺术”的新的生命活力和时代动力,让陶瓷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的艺术形态,引导着现代陶瓷文化的时代审美和生活审美。
随着艺术上的开拓,中国现代陶艺开始了与西方及日本现代陶艺的对话。中国现代陶艺试图获得对方的文化认同,从而证明中国陶瓷和现代艺术的发展与成就,一度出现“西化”的趋向。近几年,中国陶艺家盲目模仿西方和日本陶艺的热潮慢慢冷却。与此同时,传统形式的陶瓷文化开拓乏力,在现代语境中“失语”。中国现代陶瓷如何重返文化高地,已成为中国陶瓷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陶瓷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及西方认同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源自于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中“道”与“器”的完美结合。现代陶艺中,西方陶艺所主张并表现出来的“艺”与“器”的分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与之相悖的理论运用。同时,西方陶艺的发展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整体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而中国现代陶艺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背景下懵懂前行的。在功能与艺术分离之后,中国现代陶艺由于过于凸显艺术形式和情绪表达,也逐渐忽略了对传统陶瓷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公共语汇的融合与运用。这种纯粹的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在经历了初期的新鲜和雀跃之后,不免进入离开“器”后纯艺术、纯装饰、纯表达的尴尬和茫然。
中国陶瓷要想重回文化高地,既不能一味抄袭、挪用西方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更不能丢掉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精华,失掉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无论是现代陶艺还是传统陶瓷文化,都需要站在世界文化的交汇点上,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相融合,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让泥与火的艺术在文思意境中升华,这样才能在文化自觉中找到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跟上乃至引导世界艺术的步伐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