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玩新闻网 www.gunews.org
1991年,应邀为台湾,香港,澳门等多家古董商修复复制陶瓷艺术品及古董瓷器。
1993年,成功复制出清代斗彩瓷系列产品,为恢复中国失传百年的古代斗彩瓷技术作出杰出贡献。
1994年,组织北京劲松民间艺术品旧货市场拍卖活动,敲响中国艺术品拍卖第一槌。
1995年,复制出中国清代景德镇炉钧釉的生产技术。
1996年,发表三十多项陶瓷生产研发技术论文,并在古陶瓷领域中破解了多项技术难题。
1997年至1998年,在中华古玩商会二九学堂为文物市场、工商执法部门及古玩商会会员传授古陶瓷鉴定方法以及皇家御用瓷器的鉴定标准等。
2000年,在北京古玩城成功举办首届个人陶瓷艺术品拍卖展活动。
2005年,主持编撰《中国鼻烟壶》一书,北京故宫博物院夏更起先生题写书名。
2009年,应邀担任以古玩为题材、以道德伦理为诉求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雾里看花》的文物总监。
2012年,在南昌大学第二届国际中国外销瓷研讨会上发表论文《中国外销瓷工艺考》。
这是一位神人。
这是一位怪才。
这是一个儒商的学者。
这是一位从地摊走向艺术殿堂的人才。
他文化不高,但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刻苦拼搏,终于在文化领域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就是我们今天采访并向广大读者介绍的李广琪先生。
李先生您好!您是怎么开始做仿古瓷器这行当的?是祖传的吗?
不是,不是!我原来是做工艺品和旧货,后期在生意上出了点岔子,就直接改做工艺品了。同时也做艺术品这一块,我们起家的时候就是跟前苏联做贸易,开始就是做瓷器。当时,在北京有一批苏联使馆的商人,从咱们这里购景德镇出产的金地万花大瓶,然后运往苏联。当时我们一支三百件的金地万花大瓶要卖七、八十的外汇。这在当时看起来价位算很高的了,可是细算下来也没多大利润,那时从景德镇进一支也要六、七十块,还有运费、包装、破损等等。虽然那时外汇黑市比较高,一块可以兑换一块六到一块七人民币,算下来贩运一支金地万花大瓶也挣不了多少钱,好在我们是做批发,整车整车地走,利润还是可观的。从那时候起,我就走上了瓷器之路,和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为了挣更多的钱,1991年自己就在景德镇偷偷摸摸地开了个小厂其实就是个小作坊,这一段经历挺不容易,很艰难。可以说正是这段艰难痛苦的经历,激励着我一头扎进瓷器行业,变成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动力。
我们听说您做的瓷器都很棒,仿制古代瓷器也都和真的一样,是这样吗?
那有可能跟真的一样。只不过是表面像些而以,不可能变成三百年前的模样。
那您怎么解释“高仿”一词呢?
其实高仿不过是按原样一比一地去复制。只是说用心去做精品。不是胡乱做垃圾。
您做的精品卖出去,是当仿古瓷还是当艺术品?
就当一个艺术品。像我们卖的东西,有些人看了,说这是老的吧。我会告诉他是新的。
您不会在上面做旧?
不是说不做旧。我现在这些东西,您找个行家看他们会说是老的。其实是新的,只不过在工艺处理上有了非常成熟的陈旧感和古旧效果。
听说您的外销瓷做得很成功,尤其仿制品做得特别好。
我早期一直在做国内官窑。后期国内出现了很多问题,咱们做的好多精品,都进了拍卖会。我觉得,虽说做菜刀的不是杀人犯,但毕竟这是个源头。后期我就不太做了。在2000年的时候,我在北京古玩城开了一次个人专场拍卖会。当时开这个个人拍卖会的时候,我压力也挺大的,很多行里人都特别不乐意你把这些东西都曝了光了,我们还怎么卖?我说这个东西就是应该曝光,我不是说不让你卖,只是不想让你们拿着新货去骗人。我们不管做什么生意都能挣钱,卖冰棍的也养家糊口。更甭说咱卖艺术品的了!如果我们再拿这艺术品当古玩卖岂不坏了良心?
当时那场拍卖会可以说轰动北京,北京很多拍卖公司都过来观看。录相机都架了好几部。他们一是在观察市场,另外还是在看这个市场究竟该怎么去做。当时《北京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都做了详细报道。他们对古玩仿制品卖得如此火爆也感觉到非常惊讶,也觉得怎么会突然间出了这么一位高仿高人。以前我都是不露声色、默默无闻地做事。后来把这些东西公布出来了也就出了名了。打那以后,我不再做官窑瓷了,一心扑在了外销瓷上。
您现在担不担心您的外销瓷再次回流回来?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好在都不是什么大价钱的货。因为外销瓷本身价格就不高。很多人出国去淘宝,没见过的东西总会买一点。交点学费也不算什么。我觉得玩古玩除了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有文化修养。我经常跟我周边的朋友们讲,玩古玩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及历史知识,提高对古玩艺术品的认识。在你还不精于此道时,你不懂的东西最好别碰。不管你多么喜欢这件古玩艺术品,在你没有足够的经验和阅历时,最好保持一个平常人的心态,比如说你喜欢这花瓶,你花个几百块钱买,无所谓我们请朋友吃顿饭也得花几百块,毕竟它还是个艺术品。即便以后你在知识层面提高以后,认识到以前买的不是古玩而是件艺术品时,你自己也不会伤心。
问题是,现在玩古玩成了一种暴富的代名词,和全民炒股一样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奔着发财去的。都认为自己有中彩的可能。连拉板车的人都玩起古玩了,这个行业就有问题了。所以在2007、2008年我们专门拍了一部三十集的古玩电视连续剧,叫《雾里看花》,就是要告诫人们古玩有文化,古玩也有诈。
这部片子播出后反应怎样?
当时收视率很高,影响也非常大。据统计一线城市都到了九点多的收视率了。
这么高的收视率,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大家还是想了解古玩,学习古玩。这部电视剧我们原定拍摄四十多集,并有拍续集的计划。但后来政府出台了限制政策,限定在三十集。所以有些深层次的东西没有完整地表现出来,这也是这片子的一个遗憾。不过整体我还是很满意的。《雾里看花》在当时收视率那么高,也跟那时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雾里看花》正好迎合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很多人不太清楚古玩行当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部电视等于是给它揭了秘,所以引起很大的轰动。
您做外销瓷顺不顺利?
起步时很艰难。第一,我对外销瓷的历史不清楚。第二,对外销瓷的风格不清楚。第三,对美国、欧洲、亚洲的市场不清楚。因为我没有出过国,家里也没有外国人,所以非常难。开始的时候,是我美国的徒弟提醒了我。当时我们只想把中国这些高仿的复制品拿出去卖,后来我这徒弟就说:师傅,您能不能做些外销瓷?我说,什么叫外销瓷?当时什么是外销瓷我都不知道。他就从美国,用那3.5时、1.44兆的软盘,一沓一沓地从美国给我带资料。后来,又从国外买书、买实物。他是美国人,所以也能给我讲一些外销瓷的历史,比方说什么宗教啊、族徽、徽章啊,他能讲一些。但是究竟怎么做,他不知道。我从2000年开始到了2005年以后,就做得非常成功了。
您是怎么解决技术问题的?
因为它毕竟是中国生产的,在制作技术上基本没有障碍。只是文化上有些弄不太懂,因为国外风格各不一样,包括法国的、英国的、荷兰的、美国的、瑞典的都不一样。所有外销瓷,都有地域特征,都有特定的产品。
您的产品出去以后好销吗?
一开始运出去就全军覆没了,赔得很惨。后期经过多次努力,质量和品质都过了关,销得还不错。
您有没有外销出去的产品回流后没被专家看出来是新做的呢?
是有一些没被专家看出来,这也证明不了什么。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因为他只要不是这个专业的,也会有弄不明白的时候。不能说是你做得多好,只能说是他没看出来。
您做高仿瓷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你用心,一定会成功!事情就这么简单。只要是用心了一定是你用心多少、回报多少。
其实做外销瓷,比做中国的官窑还难。国外祖辈几代人都在玩这个东西。冷不丁地杀来个生主,他肯定一下就看出来了。所以我们在做外销瓷的时候,非常用心,也比较谨慎。国外有个玩克拉克瓷的专家,他收了我很多东西,他都没有看出来是新做的。也就是说,我用的心比他深,我用的功夫比他多。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在利益上,我的注意力在技术上。所以说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当然也不同。
您从开始做外销瓷,到做得比较好,用了多少年?
五六年吧。五六年以后,就非常成功了。
听说您做的东西有些上了检测机器都测不出来是怎么回事?
这里有个没人知道的秘密,叫拼装货,又称“八国联军”。景德镇这些年在开发房地产的过程中,挖地基时挖出全部都是废旧瓷片。这些瓷片都是过去沉积下来的垃圾,里面就有很多的底啊、半截的啊,破破烂烂的。我们就把那些东西捡回来,切割了,然后随着这些东西的造型把它接起来。检测的时候谁会去磨口呀,他一定要取瓷器的底部成份。做分子分析,分析瓷器的胎土成分,什么二氧化硅的含量啊、氧化钡、氧化钛呀,三氧化二铝呀等等。我们在做雍正时期的瓷器时,找上雍正的这些瓷片装上,它一定是雍正的。我们在做乾隆时期的瓷器时,找上乾隆的这些瓷片装上以后,它一定也是乾隆的,过机器它也是乾隆的。这个东西就把外国人弄迷糊了。我们做的这些瓷器,看着很漂亮,很多人以为是老的,但是,它还是新的。你怎么看,它都是旧的。底板是旧的,上边是新的。这一块板子,你去怎么测它也是老的。这就是它不怕过机器的原因。
有些青铜器也一样。你一测,三只脚是老的,盖上的三个钮是老的。身上烂没了,铸个新的把旧的装上去依然是拼装的新货。
现在这些东西多了。这也不是现在的发明一个茶缸子,把把儿一去,改笔筒了你也不知道啊,你怎么看它胎骨也是老的。行里人称“八国联军”。
听说您曾经被海关扣过,认为您运的是禁运的古董。有这事吗?
是有这么回事。有一年我往美国发货,突然遇到抽检。结果被查出许多二、三级国家文物。当时我跟海关解释是新仿的,海关那哪信呀。后来调来了本地文物局的专家鉴定,也定成文物级的旧货。我反复解释也没用,当时气得我拿件所谓文物摔碎了给他们看,结果差点进了班房。后来经多方证实是新仿的,才算没事。
您做的瓷器艺术品利润有多大?
这么说吧,一千块钱的成本,要卖到一千二、三。主要的利润还是留给了卖家。因为我没时间去零售。前几年一个转心瓶,在英国一家拍卖公司拍卖五万欧元。我小徒弟还跟人吵了起来,说你都赚了四十九万七了,你还不干?徒弟说:师傅您的技术远不止这点钱,他们欺负人!凭什么一张新画卖几百万,您辛辛苦苦差不多一年多才做出那么好的一件货卖那么点。其实也真不能怪他。也许他和我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
我曾经看过您写的好多学术文章,比如:元代早期釉里红釉下彩瓷为什么会出现飞红现象、为什么古旧陶瓷釉面中会出现七彩蛤蜊光等等。我感觉您是个特别爱思考、特别爱创新的人。您最近有什么新想法吗?
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做高仿复制品。虽然在圈内名声很大,但心中一直很纠结。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我一直在想能不能把这种技术创新发展,把宫廷瓷器日用化。我有个很详细的计划就是把宫廷艺术百姓化。头些年,我们试产了一宫廷用餐具,叫“豪门盛宴”。就是把那些皇帝大婚、祝寿时用的瓷器,让老百姓也能用上。这事我做了,也努力了,但由于不会宣传和包装,也没有人帮我做这事,所以订货量很少,一直就没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