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工艺之榄雕--书画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收藏

传统民间工艺之榄雕

2013年01月28日11:01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春禽图》 榄雕

《大肚佛》缅茄雕

《渔家乐》榄雕

“榄痴”苏镇焕的雕刻之路

苏镇焕,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在从事雕刻创作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师。他在艺术院校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从事平面设计,屡获大奖。1997年,他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设计获优秀奖,应邀出席人民大会堂颁奖典礼,获颁4两足金金牌一面。还多次获得中国之星设计大奖和广东之星等设计大奖。在设计领域他如鱼得水。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了给女儿雕刻玩具,他与榄雕对上了眼,从此痴迷。

本报记者:陈运成

方寸之间 大千世界

去过“台北故宫[微博]”的人,相信对微雕《核舟》这件作品记忆尤深——这只由橄榄核雕刻的小舟是“台北故宫”最小的珍宝之一,虽然只有拇指大小,却巧妙雕刻成一小船,船上四扇花窗可自由开合,船里坐有八人,细如米粒,但人物动态神情具备,惟妙惟肖。船底还刻有苏轼《后赤壁赋》全文三百余字,巧夺天工,可谓榄雕艺术的巅峰之作。创作这一作品的是乾隆年间广东人陈祖章。

《福禄万代》榄雕

《果熟来禽》 榄雕

《核舟记》 榄雕 陈祖章(清)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为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榄雕始创于岭南现广东增城新塘镇,距今有三四百年历史,在明清时期发展辉煌,入选过中学课本的明末学者魏学洢的《核舟记》对这种民间工艺进行详细描绘,文中记录了明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才华——这也是对核雕这种传统工艺最早的文字记录。当时,在广东、江苏、福建等地出现了很多核雕艺人,他们用一生的心血把这种“雕虫小技”发挥到极致。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把它同珠宝玉器一起作为身上的装饰配件和扇坠等,以显示其独特的身份。此后,由于其工艺的复杂性和审美趣味的改变,榄雕工艺日渐式微。

注:本版榄雕作品除署名外均为苏镇焕创作。

为女儿雕玩具,从此痴迷

对于这种濒临失传的优秀民间工艺,在广州,却有人执著地在坚守。苏镇焕就是其中之一。

苏镇焕告诉记者,一次偶然机会,他在广州光孝寺附近得到缅茄籽两颗,为了给女儿雕刻玩具,他开始创作了自己第一件作品,从此喜欢并一发不可收拾。最早是雕刻缅茄,2008年开始自学雕刻橄榄核,其间正职以设计为主,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榄雕,痴迷研究古代艺人的雕刻技术。2012年他把公司交给别人打理,全心投入榄雕的创作。

记者在苏镇焕的工作室看到,在一颗颗拇指大小的榄核上雕刻如葫芦万代、或瓜果绵绵、或释道人物,无不惟妙惟肖,清雅别致,小巧可人。苏镇焕告诉记者,由于榄雕的原材料——乌榄盛产于广东新塘、番禺、中山等地,核大质坚不易开裂,是核雕的最佳原材,所以江浙一带的手艺人都要南下来寻找这种原材料。天时地利的因素,明清时期广东的榄雕独树一帜,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榄雕作品和艺术大师,此后日渐衰落,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由于国外客商在广东大量寻找榄雕工艺品,使这一传统工艺又盛行一时,从业者众。时至今日,除了几个老艺人在苦苦坚守之外,这种优秀的传统工艺几乎后继无人。而且榄雕目前虽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目录,但在广东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这种传统工艺的可贵性,缺乏足够的收藏、消费群体,广东藏家普遍有重材质轻工艺的倾向,一般看不上榄核这种低廉的材质,他们更倾心于名贵材质的艺术品。而在上海、江浙地区却很多人中意收藏把玩这种传统的榄雕工艺,甚至有人把这种榄雕当作扇子或手机的吊坠使用,显得别致和与众不同。这也显示了玩家群体中存在地域上的审美差异。

岭南榄雕的独特风格

岭南榄雕除了传统的吉祥图案、释道人物、苏东坡泛赤壁等核舟题材外,还把岭南佳果以及佛手石榴等作为雕刻对象。在雕刻手法上借鉴广式木雕中的薄意浮雕以及牙雕的镂空、透雕手法,造型秀丽、精细入微,有着强烈的岭南地域特色。

痴狂:固执坚守传统雕刻工艺

苏镇焕坚持传统全手工制作,从设计、开胚、雕刻到打磨等工序完全手工制作,以保持传统手艺的纯粹性。由于榄核很小,雕刻的时候要随时转动榄核和调整刻刀的方位,所以苏镇焕习惯把榄核抓握在手上雕刻,榄核质地坚硬,一不小心就会划伤手指,但苏镇焕认为这样才得心应手,使用工具固定榄核来雕刻反而没有了手感。

对于现在市面上一些使用机器开胚成型再手工雕刻的做法,苏镇焕表示自己决不会去尝试,由于自己的作品的收藏群体都是发烧友——玩家,对作品的挑剔程度达到极致,对于电脑雕刻的作品极端排斥。而且由于狂热地喜爱这种传统工艺,他们对于全手工和电脑雕刻半加工的作品有足够的分辨能力。

创作者和玩家的这份狂热和执著,正是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得以传承的重要动力。

(责任编辑:孙石磊、赫英海)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