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生正在解说明信片的来历。 李盈盈 摄
巴金题字。
冰心题字。
从巴金、李谷一的签名到冰心题词,在浦口区江浦街道文德东路附近的一个不到100平方米的普通居民住宅内里,今年58岁的朱永生收藏了2000多位名人手迹真迹。他“求”来的这些明信片,不少都是拥有中国“第一”、“唯一”、“最早”等头衔的名人墨宝。
家中四壁挂满明信片展览框
朱永生的家不到100平方米,家里四周的墙壁上满是大大小小的框子,里面都贴着一张张明信片,以及各张明信片的说明。记者略数了一下,墙壁上大约有500多位名人的手迹,其中不少是耳熟能详的人物。
朱永生告诉记者,1977年,他在《新华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要抢救中医的文章,这激起了朱永生要“抢救名人”,把名人的精神留传给后人的决心。收到了名人手迹后,收藏成了一个大问题。朱永生觉得名人墨迹仅仅用于私人珍藏还发挥不了价值,因此他决定开一个私人博物馆,让更多人受到启发。
他告诉记者, 30多年来,他一共收集了2000多张名人墨迹题词,制作出100多个展览框,但由于家里面积有限,所以只陈列了50个展览框,其余的还在特制的盒子里保存着。目前这个博物馆资料非常齐全,但在筹备时,最难寻的就是一些名人的早期图片。他不分昼夜地到旧书市场收购各种书籍杂志,然后一页一页地翻查图片资料并剪下来。为了买一本印有明星图片的书,他经常将午饭钱省下来。
施光南去世前寄来明信片
朱永生“求”来的这些明信片,都是中国的“第一”、“唯一”、“最早”,我国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我国第一个饰演邓小平的人,我国唯一的菲律宾舞蹈家协会名誉会员……这些人中更是涉及巴金、冰心、姚雪垠、袁隆平、常香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在这么多的名人墨迹中,一张样式很普通的明信片让老朱最为感慨。《祝酒歌》的作曲人施光南于1990年5月2日因病逝世,去世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人民音乐家”,博物馆里有一张日期为1990年4月17日的明信片,是施光南写给朱永生的。很明显,这是施光南在去世前15天写的。
还有一个最神秘明信片,作者的名字未必人人知道,但他的字在中国却必定人人见过,他就是马文蔚,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就出自他的手笔。在朱永生的小屋里,有一张马老先生的明信片,随明信片邮寄来的,还有一张小楷书法作品,文字遒劲有力。
很多名人也都对朱永生的收藏给予了支持: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南丁格尔奖的王秀瑛在来信中说,对他的收藏爱好很有兴趣。著名歌唱家马玉涛在信中这样写道,“你是一个认真的人,我佩服你这样的性格。”守着这巨大的精神财富,朱永生尽管很清贫,但他很满足。
看报纸掌握名人行踪
朱永生的名人墨迹多集中在1987-1992年这一时间段,他总结想要求得真迹,要懂得文学、心理学、信息学。“这些名人主要作品是什么,最近一段时间获得什么奖项。心情状态如何,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出差到国外,这些都要掌握。”朱永生掌握名人动态的方法就是看报纸。下班后,他经常到江浦图书馆去看报,挖掘线索。“清朝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他100岁参加全国书法大赛获得一等奖,一下子报道就出来了。”看到这则报道,朱永生写信到上海文史馆,进而辗转求得苏局仙墨迹。
不仅要熟悉名人,名人的亲属关系也在他关注范围。为了求得巴金的签名,朱永生曾先后三次写信到上海作协,未果。后来,他“曲线救国”,写信给巴金女儿李小林所在杂志,通过李小林,得到了巴金的签名。
朱永生的博物馆一直是免费开放的,近年来通过一些媒体和个人的推荐,有好多附近的市民以至于周边城市的人们慕名而来。冰心老人的留言颇具玩味: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是她的爷爷送给她的,而她又将这句话送给了朱永生。“曾经一个爱好文学的姑娘,看到冰心老人的那句话激动了好久,能给别人带来动力,更是我希望看到的。”
朱永生说,在自己有生之年会把博物馆一直做下去。“作为民间收藏家,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私博’的梦想,生命因收藏而与众不同,值了。”
通讯员 李盈盈 李志伟
扬子晚报记者 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