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人心中的恶魔
艺术家弗兰西斯·培根是17世纪初英国同名哲学家的哥哥尼可拉斯的后裔,他的曾曾祖母曾是拜伦男爵的亲密伴侣——拜伦曾以诗作向其致敬。培根的父亲原本是一位少校,退役后在爱尔兰成为驯马师。与光辉的家族传承,严厉的家庭教育相比,培根似乎是一个注定出走的异端。
年幼的培根患有严重的哮喘,并且对马和狗都过敏,他的父亲为了训练儿子的坚强性格,对此不以为意,甚至常常因其过于女性化的倾向而用马鞭鞭打他。1926年,培根因为在家中试穿母亲的贴身衣物而被父亲逐出家门。
爱尔兰已经显得十分遥远,而成人世界并没有什么恻隐之心。16岁的培根来到伦敦,依靠母亲信托基金中每周3英镑的支出而勉强度日,这段时期,拥有俊俏脸庞的培根同时混迹于底层社会和高雅厅堂两个世界,他做过女装销售员、仆人,也许还做过“小白脸”,他曾在泰晤士报上发布过“绅士伴侣”的求职广告。
1927年和1929年的巴黎之旅,成为培根走向艺术的转折点。巴黎蓬勃的艺术氛围感染了培根,而罗森博格画廊的毕加索画展让培根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回到伦敦后,完全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培根以“家具设计师”的身份开启了艺术生涯。不久之后,他结识了来自澳大利亚的艺术家罗伊·德·梅斯特,后者在绘画技巧及艺术史方面对他进行了指导。梅斯特是一位虔诚的信徒,热衷于耶稣受难的场景,而无神论者培根也受其影响,画了一幅鬼魅般的《受难》(Crucifixion,1933)。这件作品被视为革新的序曲,在赫伯特·里德的书《今日艺术》中,与毕加索的作品相对印刷。而今,该作已经成为达明·赫斯特个人的收藏,在澳大利亚进行展出。
不久之后,培根和牛津大学研究生埃里克·霍尔坠入爱河,这位富有的商人抛妻弃子,成为培根的恩客。二人在欧洲到处旅行,在蒙特卡洛豪赌,这一期间,培根也会偶尔作画,完成了一些实验性作品。
二次大战期间,培根因哮喘病而未服兵役,只是在尘土飞扬中勉强参与了国内救护。这一期间,培根的父亲去世了。培根和霍尔寻得一处拉斐尔前派画家曾经使用的画室,培根的保姆也前来与他们会合。在战火纷飞的伦敦城,培根与两位组成了临时的“选择家庭”。
1944年,二次大战激战正酣。35岁的培根以其高度原创性作品震惊了艺术世界——《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Three Studies for Figures at the Base of a Crucifixion,1944)惊人的橙色三联画描绘了三个卑鄙、咆哮、畸形的人物,灵感来自希腊神话复仇女神三姐妹,同样也表达了介于动物和人、某个时代的噩梦和肖像之间的景象。培根解释该作品没有宗教意义,但象征着人类的残忍和邪恶。培根把这三幅习作看做自己绘画生涯的起点,其后,他开始创作一系列以受难、教皇、独裁者为主题的作品,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体现了对生命本能的敏锐洞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