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竹斜街留住“老北京”--书画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收藏>>资讯联播

杨梅竹斜街留住“老北京”

2013年01月06日08:47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西城文保区,496米长、连接大栅栏与琉璃厂的大路昨天打通。1171家老住户原地不迁,既留住人气儿,又留住韵味儿——


青砖墁道,古香古色,经过修缮的杨梅竹斜街正焕然重生。记者 方非摄

 

  前门楼下,连接着大栅栏与琉璃厂的杨梅竹斜街,昨天全街路面打通整修完毕。就此,大栅栏、琉璃厂两条老街由蜿蜒阻隔变成了浑然一体的通衢大道。作为全市文保区建设试点,西城区委区政府决议这条街不大拆大建,力求原汁原味地修成仿古一条街,保留了大部分老住户,把老北京的人气儿、韵味儿留下来。

  沿前门西侧的煤市街往南走上一百多米,就到了杨梅竹斜街。曾经的泥泞土路,已被密密铺满的青条砖取代,整个街道随之变得豁亮许多。

  步入街内,从东到西,496米长的杨梅竹斜街不见一处大拆大建。与其他更重商业氛围的老街不同,这里仍保留着很多老住户。

  40多岁的米秀珍,几代人住在杨梅竹斜街。这次斜街修缮,她家仍选择留下。“我们一家子住惯了这儿,就喜欢老胡同的感觉;话说回来,这老街也需要有我们这些老住户才像样子不是?”米秀珍告诉记者,不单她家,原先左邻右舍的很多老街坊都没搬出去。

  确如米秀珍所言。记者从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了解到,此次杨梅竹斜街修缮,全部采取自愿腾退的原则。目前,街两侧1700户居民,只有529户选择了迁出,1171户“老北京”都留下了。

  “修缮老街,更应该注重它非物质的一面。我们可不愿意老住户都迁走,那样的话,这老街就没了人气儿,也就没了韵味儿。你把整个一条街建得再漂亮,也没有生命力。”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说。

  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留住老住户,实际上是遵循老街原有的历史风貌。杨梅竹斜街是自明朝就有的古街,是人用脚踩出来的。因为那时外地人进京,都得从卢沟桥过广安门到菜市口,斜插过来,到前门最近。后来,随着大栅栏、琉璃厂,一商一文两条老街日渐兴盛,位于其间的杨梅竹斜街便成了它们的配套服务区,于是积淀下商住混杂的历史特点。“修缮斜街也要恢复商住混杂的风貌,所以说,老住户必不可少。”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说。

  老住户成了“香饽饽”,除去自豪感外,也着实得了实惠。米秀珍领记者来看她正在翻修的老宅。“我们这一片的老平房年久失修,按说早该拾掇拾掇了。赶上这次老街修缮,费用自家只出小头,政府给拿大头。”

  不单省钱,住户们还省了心。建设指挥部会同施工方,把翻修后的院落样式都想好了。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说,灰色是老北京胡同里的常见色,杨梅竹斜街也不例外。此次修缮,施工方将保持中灰为主色调,其中穿插有冷灰、暖灰、深灰、木色、砖红、暗红等颜色搭配组合。具体到每间屋子,颜色怎么搭配,则由施工方和住户一块儿商量着办。

  还有些平房的坡屋顶瓦片不符合传统风貌,翻建时统一将平瓦换成传统仰合瓦。开春以后,就连院子里种什么花花草草,也会有施工单位和住户商量。

  留下老住户,就意味着杨梅竹斜街还要保留宜居的特性。历史上,这条街里就鲜闻吆喝,多是书局等静态文化商业形式。“今后,这个‘静’的历史风貌也要延续,杨梅竹斜街宜居的本来面目不能变。”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说。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鲁婧、赫英海)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