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裂秋风 润含春雨:焦墨疏论--书画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收藏

干裂秋风 润含春雨:焦墨疏论

陈云

2013年01月06日09: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图为陈云中国画《焦墨淡彩》。

  焦墨法是中国画既古老又具有难度的表现技法。用纯焦墨创作的中国画,自明末清初的程邃始。至近现代,黄宾虹、潘天寿,以及当代张仃等名家都常以纯焦墨作画。

  焦墨技法是以不掺入水分的饱和浓墨,渴笔作画,用单一的浓墨体现画面的虚实、浓淡、干湿等层次变化。笔头含墨量的多与少和下笔的轻、重、涩、疾,是焦墨技法的应用诀要。焦墨的难点,在于不使用水的情况下,画出苍润之感,历代画家视其为画道上的险径。

  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也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最显著的特征。焦墨山水的线条表达尤为重要。焦墨与水墨的用笔用墨同中有异。中国画强调的“骨法用笔”、“墨分五色”,在焦墨中得到了特殊的体现。在用笔方面,水墨画以水求墨色变化,焦墨的性质则决定了其用笔以渴笔为主。正如黄宾虹在其画作中的题识:“用渴笔法,最宜腴润”。运用得当的渴笔,会产生干中起“毛”。“毛”使线条显得苍润。在渴笔的行笔轨迹中,线条还会自然产生中间夹杂丝丝点点、形态各异的白痕,即“飞白”。“飞白”强化了线条线断意不断的虚实相生,丰富了焦墨层次。起“毛”与“飞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焦墨中对苍润之感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线条的勾勒,皴擦点染是中国画表现山水纹理、阴阳向背等形态的主要手段,水墨淋漓的酣畅之趣多在其中。焦墨不使用水,因而以皴擦替代了渲染。皴擦是焦墨创作中又一个重要的表现技法。

  要以焦墨达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艺术效果,就要把握住线条勾勒和皴擦这两个关键的技法。如果用笔剑拔弩张、妄生圭角,非但没有层次感,还会笔枯墨死,形成火烧秸秆之象。行笔滞涸、积成墨团、笔枯骨露、火烧眉目之困象,是焦墨运笔容易出现的弊端。此外,焦墨的黑白灰基调,还容易产生西画素描效果,甚至产生黑白反差强烈的大块面对比,缺乏中间层次,违背了中国画传统精神主流——写意性、书写性。因此,以焦墨作画,要焦渴下笔,以渴求润,以干求湿,以浓化淡,以笔代墨,化繁为简。焦渴中见浑厚华滋、苍茫深秀、线墨浑然。

  焦墨技法高深,曲高和寡,需要画家娴熟的笔墨功力,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修养。因此,焦墨虽为古老技法,但许多画家望而生畏,能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者,较为罕见。因而,焦墨创作还存在发展空间。例如色彩在焦墨上的应用。按常规,焦墨不宜设色,但如果能够适当地施以淡彩,让焦墨与色彩融化,便能产生微妙的艺术效果,灵用玄化,似久旱逢雨,犹开新面。只不过融入色彩,不能失焦墨本质。再者,目前焦墨多应用在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很少见到纯焦墨的创作。这都需要今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艺合于道。焦墨中的黑白,恰如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虚实相生,刚柔相济,一山一木一草皆负阴而抱阳。焦墨的干润黑拙,浓淡虚实,集笔法之妙,得纯墨内美,唯见纯素、简远,得平淡天真,方能归于精纯的意趣。因此,为焦墨即为寂寞之道,由渐修而顿悟,其本身的意义已超越了绘画技法的范畴,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和光。

(责任编辑:赫英海、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