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柏德元和他的金漆镶嵌作品。
抢救传统绝活,引入时代设计风格,老工艺走进市场——
金漆镶嵌连续七年增长
2012年的最后一天,北京金漆镶嵌厂里仍热火朝天地工作着。组装车间里,柏德元正在验收一部即将交付客户验收的11米长金漆屏风,同时收到了分厂厂长传来的消息:“某酒厂要订4000件咱们的雕填工艺盒。”
“订单太多干不过来,就拿雕填的工艺盒来说,一个月顶多做六七十件,可是客户一次就订好几百个,需求太旺盛了!”柏德元说。他是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也是北京市级“非遗”金漆镶嵌技艺的传承人。
2012年,北京金漆镶嵌公司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人民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漆器生产厂,各项指标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就在2005年前,企业完全是另一番模样:营收仅能实现收支相抵,因资金、精力有限,金漆镶嵌中的绝活之一“四断”工艺还面临断档失传的危险。
抢救“四断”绝活
“四断”是一种将漆器做旧的传统绝活,包含颤断、晒断、撅断和烤断。漆纹裂而不糠,仿古旧而不脏,给人以饱经沧桑后自然形成之感。师从清宫造办处第四代传人王珍,当时已58岁的柏德元成了极少数掌握这种技艺的艺人。
2005年,在原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支持下,柏德元带领10多人组成的技术团队开始了抢救传统漆艺“四断”的工作。
让来自金漆镶嵌厂各分厂的10多位中青年技术人员掌握四断技术、制作出一批再现四断工艺的漆器,是这次抢救工作的两个主要目标。
凭借少年时从师手写的笔记和记忆,柏德元和团队很快做出了晒断、颤断工艺的样品。然而在研制工艺更加复杂的烤断工艺时,他们遇到了难题:每一道工序似乎都严格遵照程序进行,试制品屏风的漆面也裂出了均匀的裂纹,但是裂开的漆面却总是莫名其妙地脱落。
一次次检查每个细小工序,柏德元终于发现了一个看似不起眼但却十分关键的问题,在进行刮灰工序前,屏风的表面落入了灰尘。
刮灰前一遍遍掸清表面的灰尘、再用器具将表面弄得潮湿避免吸附灰尘,这样一个个细节把关后,像龟背一样出现在漆器表面的“烤断”的裂纹终于实现了。
在“四断”产品的研制过程中,每个流程、细节都被详细记录下来,与此同时,10多名技术骨干在柏德元手把手的指导下学会了“四断”工艺,这一传统漆艺的绝活终逃灭绝风险。
非遗传人挑起“重现”国宝担子
抢救传统工艺的同时,柏德元带领的金漆镶嵌厂也尝到了这绝活带来的甜头:一个传统的漆器小柜,售价1千到2千元,而若采用了“四断”工艺,售价则可暴增至2万元。
“老祖宗的手艺博大精深,抢救和挖掘传统工艺,既有文化和传承意义,又能提高产品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柏德元说。
几年前,在博物馆中发现一种古代流传已久而被现代忽视的艺术形式后,柏德元专程派人远赴西南采购竹簧,在传统漆艺的现代应用中首次将竹簧与漆器结合在一起,结果产品还未成形,老客户就忙不迭地要求订货。
一次在国外参展时看到了遗失海外的中国漆器珍品,柏德元萌生了研发一件件“海外遗珍”复制品、让珍品“重归”祖国的想法。
如今,走访了10多个国家后,柏德元和公司的技术、设计骨干已经将散落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传统镶嵌柜、彩绘柜,日本某寺院中的雕填家具等50多件海外遗珍的一比一复制品成功研发制作了出来。
“虽然散落在外的海外遗珍重归祖国很困难,但是我们能够通过毫不输真品的复制品,让这些国宝在祖国‘重现’。”柏德元说。
让“市场”给“保护”造条件
然而,并不是每一种传统工艺的保护都能像“四断”这样幸运。为了通过企业自身给挖掘、研发精品,保护和发展传统漆艺创造条件,柏德元没少在老工艺的市场化上下功夫。
在2005年以前,公司主要生产形式传统的挂瓶、屏风等传统家具、工艺品,客户群也局限于专业收藏家、博物馆等专业客户,营收也十分有限,2005年当年仅刚刚实现营收相抵。要想进一步研发新的精品,公司必须先解决“挣钱养家”这一问题。
“天呐!你们这是把故宫[微博]的东西送给我了吗?”一次将皇室风范的漆器捧盒赠送给一位美国友人后,受赠方连连惊叹,激动之情久久未能平复。这次经历让柏德元想到,古代皇家风范颇具文化内涵。如果能选一些皇家器具中体积不大、精美便携的制作出来,想必会受到高端商务市场的欢迎。
除了产品形式,设计理念也需“脱胎换骨”。为了迎合市场、开拓老工艺的设计思路,柏德元和团队大胆借鉴国画中的翁染、皴搜、点晕等技法,形成了水墨丹青、淡雅飘香的新漆器风格。
市场反应肯定了他们的努力。
从2005年起,从数百元到上千元,甚至上万元,根据工艺复杂程度不同,柏德元的公司推出了不同价位的捧盒、座瓶等高端商务礼品。
现在,除了收藏家、学者纷纷慕名来参观公司的精品产品,一些对传统漆器感兴趣的中高端消费者也开始成为公司的常客,光是长期购买公司产品的VIP金卡,就已发出了数百张。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