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中国艺术改变了什么?]之五:娱乐化的艺术推手--书画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收藏

[三十年,中国艺术改变了什么?]之五:娱乐化的艺术推手

周永亮

2013年01月07日08:38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手机看新闻

一 从“星星”到“新星星”

“那时候心情好的人不多,大家都是压抑的。”1954年出生的严力曾这样描述70年代的社会环境。1970年严力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当了一名工人,并一直当了10年。

1979年的7月份,在举办星星美展不到两个月的时候,严力因为当时女朋友李爽的影响,开始创作绘画,并参加了当年9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东侧小花园举办的第一届“星星美展”,公园的的铁栅栏上挂满了23位成员的150多件作品,油画、水墨画、钢笔画、木刻、木雕。

当时没有在媒体上做宣传,只是在几个地方贴了海报。“1979年9月26日上午,我与严力骑车去海淀区贴海报。展览馆、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师大一路全贴了。西单民主墙因为派去的人胆小怕事没贴。”王克平在后来回忆录中说。

当年参加1979年星星美展的艺术家,“大多是年轻的非专业的美术爱好者,都想搞些新东西,自诩现代艺术。”王克平后来回忆说,当时黄锐在皮件厂做工,常在各民刊上插画;马德升在机械厂研究所描图;钟阿城下乡十年,刚回北京,在《世界图书》杂志当临时编辑;李永存刚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研究生;曲磊磊在中央电视台照明部。”

但最终展览于9月29日遭禁,10月1日“星星”成员上街游行。同年11月23日移展北海公园“画航斋”,由于展览遭遇封杀到游行到复出,在北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33年后的2012年,致力于传承星星画会精神的的新星星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我们希望把新星星艺术节打造成一个展示青年艺术的平台,使其成为在画廊、拍卖行和博览会之外的另一种推进艺术的方式”,曾琼介绍说。

三十年前公开展览、展示的机会非常稀少,而这些似乎变得不那么遥远。2012年9月3日新星星艺术节开始面向全国进行海选,“人人都可以报名,只要不反党反国家就行”;9月19日在南京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传达艺术信息;12月6日新星星艺术节在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正式揭幕,来自中国美院的王海龙以及中央美院的伍伟共同摘得今年的全场大奖,句晓龙、汪一、李俊、郑驰分获新人奖,并获得一定数量的奖金,这在三十年前几乎不可想象。

与艺术节同时进行的还有一系列公开论坛活动,城市文化、艺术生活方式、艺术与公共空间、艺术与创新设计等一系列话题。

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文化的态度可能是三十年前的中国人所无法预料到的,“现在的艺术家太幸福了,不必经历我们那个年代的被禁、拘留、苦闷,现在有更多的力量加入到艺术圈,艺术家也有更多的展览、展示机会。”严力说。

二 “自发”到“运作”之变

谈及“星星美展”的成因,“最初是由黄锐、马德升发起,1978年底开始正式筹划,之后加入钟阿城、李永存、曲磊磊等。我参加较晚,后来也算一员。”王克平回忆说,在展览之前,黄锐、马德升找到时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迅,申请展览。刘迅在看完作品后,“当即表示同意给我们安排展览,只是北京市美协的展厅已经排满,要我们等到明年。政治气候反复无常,大家商议不能再等,实在不成就露天展出。”最终他们将地点选在了中国美术馆东侧小花园。

当时的展览并没有人专门组织,“更多的是自发的”,因为缺少场地、资金等条件,所以艺术家大都自己组织展览,邀请使馆工作人员或藏家来仓管展览,地点一般选择在艺术家居住的地方,同时也可以逃避当时有关部门的查处,仓鑫介绍说,“1994年的时候张洹、马六明等计划做一个为期三天的展览,每人每天做一个行为,这种展览在当时很普遍,第一天是张洹,第二天是马六明。因为第一天张洹做行为的时候跟当地的联防队、派出所发生冲突,最后事件越闹越大,最终直接导致了当时艺术家搬离东村。

在星星美展期间,法国人安娜看上了严力的作品,想买,当时参展的一群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谁也不知道作品还可以卖钱,“最后我想要台相机,就跟安娜说用相机换画,最后成交”,“那是一个不知钱为何物的年代,艺术是纯粹的。”严力说。

“如果三十年前我们有这样的机会,我们的境遇也可能会改变。”三十年后,严力在新星星艺术节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相比星星美展不被官方许可、无场地、自发组织、无宣传等情况,如今的新星星艺术节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参加不需要推荐,不分门派,是一个零门槛的进入”,新星星艺术节董事长曾琼介绍说,活动由新星星艺术节组委会出资组织,采用“海选”+“终极PK”的方式, 2012年的评委由向京、田霏宇、何多苓、毛焰、张晓刚、顾铮、王小慧等艺术界、文化节名人组成,最终以五项大奖的形式最终呈现,并且作品将在全国数个城市进行巡展。

如今的艺术也不再是艺术家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更强调资源的整合。相比前两届,2012年度的新星星艺术节的名称前面加上了“1912”,首次引人文化休闲消费街区品牌“1912”作为总冠名,据艺术场董事长曾琼介绍说:“1912这个品牌的基因和内涵,与新星星艺术节非常契合。”

同时,在2012年艺术节的合作伙伴中,我们看到有南京市文联、南京青奥组委会、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南京1912集团、江苏一德集团、三川当代美术馆、艺术场等机构。同时定位于艺术品交易的新星星艺术商城也于2011年开始上线,是对艺术节的补充,“可以继续推出更多的艺术家,同时艺术家也需要有作品销售才能坚持和继续他们的创作。”

三 艺术推手,资本的新角色

在当代艺术发展的早期,策展人曾经是非常重要的一直力量,他们联络各地艺术家、策划主题、组织展览,“九十年代以后,是否参加国际、国内重大展览成为衡量艺术家的重要指标,因为国内的美术馆只要花钱就可以进去,包括中国美术馆到现在还可以这样,所以他不足以成为一个标杆。而国际的学术性的美术馆花钱也进不去的地方,受到国际重要策展人邀请参加展览,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顾振清介绍说。

随着中国市场化大潮的兴起,艺术也在不断开拓期商业化之路,像新星星艺术节这种采取市场运作艺术的方式,从艺术市场化伊始就存在,“92年的时候有人想通过油画市场的运作达到一些目的,但是那个时候整个市场没有发育成型,所以所有的运作都是一些纸上谈兵。”

艺术市场在经历二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后,“从2005年开始,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艺术圈,尤其是国际资本所引发的,当时在华尔街有很多犹太人的投机资本进入中国,包括一些大藏家也进入进来,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变成一个投资的标的,进而被关注,到2009年的确是有四年的一个爆发期。

这时期资金主要是从拍卖行和画廊进入,资本的强大效应迅速将本来单打独斗的艺术各环节连接成一条艺术产业链,从艺术家、媒体、批评家、策展人到画廊、拍卖行等。与此同时,资本的进入也形成了一种在学术标准之外的市场标准,艺术家、媒体、批评家被迅速地资本化,贴上了价格标签,这也是艺术圈热烈讨论的批评家“润笔费”,从千字数百元到每字十元价格不等,这也成为衡量一个批评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资本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取利润,这就要求必须尽快拉高艺术家的价格,这就需要加大对艺术家的推广力度、增加展览和展示机会等。资本成为了早期策展人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推手,它抢占艺术资源,组织画展、批评家参评、媒体曝光、印制画册或衍生品,如此重复几次,待艺术家知名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组织作品上拍,最终获取巨额利润。当然其中的操作手法还有很多,每个人都有所不同。”长期从事艺术推广的刘宁说。

如果说,在此之前更多的是国际资本的进入,那到2009年底,国际资本开始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国内机构、资本的迅速进入。“这时期由于国内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低迷,大量资本进入艺术品市场,主要是通过拍卖行、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这次很少通过画廊进入市场,因为画廊的交易平台不被认可,不利于大量热钱快进快出的操作模式。这时期不仅仅加深了各产业链条的链接程度,同时也加快了衍生品、保险、信托、金融、仓储等环节的建设。”

从三十年前的“对钱没有概念”到如今已经普遍的“艺术运作”,一直从事艺术创作的仓鑫说:“在以前,艺术家经常跟空间老板、批评家谈论学术,现在艺术家可能将精力更多的用来跟企业家、资本交流,谈论的都是市场价格和具体的市场操作,因为中国现在处于转型时期,一个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艺术商品化、商品艺术化已经成为趋势,有很多艺术品是被人包装和策划处理的,跟原创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目的不是原来的目的,是有不同的感受,现在看什么都没有感受,这个特别麻烦。”

对于艺术运作的结果,处于历史进程中的我们似乎很难给出一个判断,“这可能是一个迷雾。在八九十年代,我们看艺术家作品实际上有很多来自于理性和良知,来自于艺术性的增长,也来自于对艺术形式和艺术价值的创造,但是05年以后资本进来以后,资本是一个怪兽,以盈利的目的也带动了很多艺术家的艺术生产变成了一个造型机制和盈利的生产线,这个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毕竟这个名利场和艺术的加工生产线让当代艺术知晓率和能见度大大地提升和提高,使得更多的人关注艺术。”顾振清说。

“我觉得从严肃创作意义上,弊大于利。”朱其这样说,“商业运作把很多优秀的艺术家都纳入到艺术产业中,每年要拿出百分之七十的经历来应付市场和展览的邀约、买单。虽然他们目前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但是学术上的状态被荒废了,现在想重新恢复之前的学术状态是很难的,不是一两年的事情。

对于年轻艺术家的影响可能更大,他们的心态被搞坏了,还是特别关心经济问题,不关心学术思考。最大危害是市场推出的明星,会对年轻艺术家形成误导,他们会把这些人看做是最好的艺术家,把他们的成功当成标准,这对社会的鉴赏标准会有一些误导,分不清楚好坏。”

(责任编辑:赫英海、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